第十五章 密支那之二(第2/6页)

中国远征军机降作战
为此,在密支那周围的战斗中,中美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官兵们在泥水中挣扎着发动攻击,大雨使密支那周围的土地变成一片泥潭,进攻部队既不能快速移动,也无法就地隐蔽。而日军则在工事中扣住九二式重机枪的扳机,就仿佛要把子弹打光。中美士兵缺乏炮火支援和有效协同,在城外繁茂的丛林,遍布的稻田和翻涌的泥浆里艰难向前,在几乎成为活靶子的情况下,和日军一个又一个加固的工事据点搏斗,很多人倒在那些日军散兵坑四周,永远不能再起来。
到6月初,满员三千的美军梅支队减员一半,而美军许多人员因伤病回到后方就无论如何不肯重返前线,史迪威几乎用棍子将所有留在后方的美军战斗兵员赶回密支那,因为中国人根本没有机会回到后方呢,他们一直在战斗。
中国远征军发动这种近乎疯狂的攻势,并非因为不了解缅甸。事实上,对日军长期筑垒、工事坚固的密支那,曾经经历过从野人山中撤退的孙立人、廖耀湘两位将军都曾经提出,应该先切断其与孟拱、八莫之间的联系,而后以围困和消耗的方式歼灭其守军。这样的建议,应该说考虑到了日军顽强的据守能力,也有利于中美联合部队发挥远比敌军强大的兵力火力优势。
但是,史迪威并没有采纳这样的建议,仍然下令不顾雨季,尽快对密支那进行强攻。为此,史迪威甚至以作战不力为名撤换了几名前线将领,而以曾在胡康河谷作战中,因错估日军兵力而与孙立人发生矛盾的亲信柏特纳少将担任攻城总指挥。
史迪威是了解缅北的,而且深得军心,他之所以做出这样显得急功近利的作战计划,自有其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日军在英帕尔—科锡马战场的失利已成定局。进攻不力的日军,必然面对盟军对缅甸的反攻。
此时,日军可以如后来发生的那样,消极地选择南下撤退,也可以选择猬集缅北,保持缅泰通道坚决阻断中印公路。从战史来看,日军做出第一个选择虽然使一部分部队得以逃脱,但缅甸日军的存在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如果选择后者显然更能体现缅甸日军存在的价值,使其成为鲠在中印之间的一块骨头,使整个中国战场无法得到盟军的输血。这样的战斗会导致驻缅日军的覆灭,但战略上可以延缓日本的战败。日军在1944年的战场上到处出现“玉碎”,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疯狂却并非不可能。但是,缅北日军面临两线防御,东线和西线都在依托山地与中国远征军作战。因此,位于两线之间伊洛瓦底江河谷盆地的密支那,就成为日军在北缅唯一可选的后方基地。
因此,深知日军可能做出任何疯狂选择的史迪威,力求尽快攻下密支那。没有了这个缅北的交通枢纽和兵站,缅甸日军就无法获得留在缅北作战的物质条件。
第二个原因有些令人悲哀,史迪威和蒋介石,此时在争夺着对中国战场的主导权,拿下密支那,对这场争夺中史迪威能否取胜会是极大的筹码。
史迪威作为一名正直而有些古板的军人,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感不满。他认为中国并非没有好军人,但政权的腐败,官僚的不堪,让这个国家无法有效地对日作战。他一直在谋求剥夺蒋介石对中国军队的领导权,而代之以自己或另外某个美国将领指挥中国军队。
蒋、史矛盾使盟军在中国战场的关系紧张至极。
此时,中国方面已经感到日军在中国战场可能采取一次大的行动,而希望原定在云南准备出击缅北的远征军暂停行动,为保卫本土作预备队。这一点遭到了史迪威的坚决反对。在争吵中,日军已经在河南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为了打开“大陆交通线”实施的一号作战。此次战役,日军出动的兵力达51万,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空前绝后。国民党政府指挥的军队在这次战役中连连失利,史迪威却拒绝动用远征军提供支援,有利用战役的失败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逼迫蒋介石下台的意图。此时,如果史迪威在密支那建功,显然和战败的蒋介石形成对比,会让他的企图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