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6/11页)
郑心清:“嫂子,你说日本人真的那么坏吗?”
马明玉被这突然一问,闹糊涂了,但立时也醒过腔了:
“你们唠日本人了?唉!你们不唠你们的事儿,唠日本人干啥?”
郑心清喃喃自语着:“三哥说日本人残暴凶狠,我……我相信他说的话,可我接触的日本人,也确实不像他说的那样儿啊!“
马明玉心里担忧上弟弟:“这个明堂啊……心清啊,明堂跟你说的话,哪说哪了,千万不能说出去,这要是让日本宪兵队知道了,那还了得?”
郑心清:“宪兵队……”
马明玉已没有再与郑心清说下去的心情了,她要马上回娘家一趟,叮嘱弟弟……她站起来,想走,小姑子却拉住她。
“嫂子,你不用担心,三哥他长大了,说话做事,会有分寸的。”
马明玉:“有分寸还乱说……”
郑心清:“我……我是他妹妹,跟我说有什么啊?”
马明玉觉得小姑子的话有道理,是啊,两人两小无猜,见了面,话题广泛这也是正常的?她又坐下来,笑看着小姑子:
“咱们不提日本人了,你跟嫂子说说,你俩儿还唠啥了。”
郑心清想了想:“也没唠啥……”
马明玉不死心地:“我就不信,别的没唠?”
郑心清:“嫂子,你是想问我们俩的事儿吧?我……我们真没唠。”
马明玉惋惜地:“唉!你说你们两个人,小的时候,好得像一个人似的,长大本该是一对,可你们……真弄不明白,你们在外四年,咋变成这样,我把话搁这儿,有你们后悔那一天。”
郑心清听嫂子这么说,并不生气,她理解嫂子的心,在没见到马明堂时,她不否认这四年,她对马明堂兄妹情感,逐渐冷淡了,并把这种情感逐渐地转移到次郎身上,但在江边,与马明堂相谈,虽未涉及情感话题,她感受到马明堂,还是以往那么的真诚,这就使她似乎已忘却的记忆,悄悄地复燃……
马明玉:“咱爹见你跟明堂出门,还跟我说,他就想让明堂当他的姑爷,他说他跟我爹说了,你们婚事,今年不办,明年……唉!老人到现在还蒙在鼓里,还不知道你们俩儿早就个想个的事儿,等到那一天,两家老人盼了一场空,他们能受得了吗?”
郑心清何尝不知道父亲的心事,可她又不知道如何对父亲解释,所以,父亲每提起她与马明堂的事儿,她只能支吾,或借故躲开。
马明玉已为人妻人母,又掌管一大家子,所想的自然都是实际的家事:“我也读过书,还当过一段老师,也崇尚爱情,但爱情离不开生活,在我看来,自小产生的感情,比那些虚无的爱情更稳固。”
郑心清笑着:“嫂子,你不会是说我哥和你……”
马明玉:“我说的是你与明堂,我看你们就是书读多了,眼睛发飘了。”
郑心清不笑了,沉思片刻:“嫂子,你跟明堂提过我们俩儿的事儿吗?”
马明玉冲口:“提过,能不唠吗?”
郑心清:“那……那他是怎么说的?”
马明玉一时语塞,弟弟说起这个话题,除了支吾,没有明确的态度,她对小姑子能如实相告吗?
郑心清:“我想他心里肯定也是矛盾的。”
马明玉:“矛盾?这……这男婚女嫁,有啥矛盾的?”
郑心清说的没错,在对待父辈定下这桩婚姻,马明堂心中确实有些矛盾。
马明堂到家后,饭也没吃,躺在自己屋里的炕上,看着天棚发呆,他到该娶妻的年龄了,若说见了郑心清不动心,那他就不是男人了,更何况郑心清已出落出漂亮的大姑娘。记得刚进燕京大学,同学们传看着爱情的诗集,谈论自由爱情,他只是听,很少发表意见。因为一说到爱情,他自然要想起指腹为婚的郑心清,这要是用新观念看待,那就是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他不好意思说出来,也不敢说出来。甚至都不敢去想了。到不是痛恨,而是所接受的新思想告诉他,这种婚姻是不道德的。基于这个原因,在郑心清去日本后,他与她通信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似乎忘记了这个媒妁之约……
明金娘进来了,她以为儿子与未来儿媳妇在街上吃过饭了,对这门亲事,她没有过任何疑虑,她想问问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唠些什么,见儿子闭着眼睛,以为儿子累了,睡着了,她拽过条线毯,轻轻盖在儿子身上,放轻脚步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