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上帝之城(第23/38页)
“嘉丽,稿子写得真出色!”总统对这位疲惫不堪的工作人员满脸堆笑,她文字优雅得有如诗作。福勒拥抱了一下这位年轻的姑娘——她才三十岁,正是灿烂如朝阳的年纪——让嘉丽·维斯顿激动得热泪盈眶,也让周遭旁观的人大吃一惊。“休息一下,再好好欣赏一下罗马。”
“很高兴为您服务,总统先生。”
飞机在指定地点缓缓地停了下来,移动式扶梯立即就位。一段红色的地毯被推动着滚到这边来,它和一条更长些的地毯相接,那条长地毯一直铺到观礼台上。意大利总统偕同总理一起走向指定地点,他们身边还陪伴着美国驻意大利大使以及一些常规陪同人员,其中包括一些已经筋疲力尽的礼宾司官员,是他们在匆忙之中筹备了这场迎接仪式。一名空军军士把飞机的舱门打开了。特勤处的特工们先是疑心重重地向外界张望着,看有没有什么混乱的迹象,并且和先期到达的队员们彼此交换着眼神。当总统露面时,意大利空军的军乐队开始吹响了欢迎号,这和美国传统的“清脆的小鼓加花式吹奏”乐曲截然不同。
总统独自步下扶梯,由现实生活走向了永恒不朽,他这样想。记者们注意到他大步流星,又活泼又轻松,于是羡慕他在飞机上能享有舒适的单间,能够像帝王一样单独入睡。惟一确定能解决时差问题的治疗方法就是睡眠,显然总统在飞行过程中获得了充分休息。身上这件“布鲁克斯兄弟”牌西装刚刚熨烫过——“空军一号”上配有各种设备——鞋子擦得锃光瓦亮,仪容修饰得毫无瑕疵。福勒直奔美国大使及其夫人一行,再由他领着自己走向意大利总统。乐队奏起了《星条旗之歌》。接下来是依照惯例检阅仪仗队,再发表简短的抵岸演讲,总统将要展露的雄辩之才在这里只是稍露峥嵘而已。统共花了二十分钟,福勒就可以在大使、埃利奥特博士以及他的私人保镖陪同下上车出发了。
“我一生喜闻乐见的仪式当中以这一次排名第一,”这是福勒对本次典礼的评价。双方曾经达成共识,意大利必须把这次典礼安排得自然典雅。
“伊丽莎白,我希望你一直待在我身边。关于协议的事我们有几个问题必须研究一下。我还要见见布伦特。他最近怎么样?”福勒问大使。
“筋疲力尽,但是精神很愉快。”考蒂斯大使答道。“最后一次协商会议持续了二十个小时以上。”
“当地报纸怎么评价?”伊·埃问。
“欢欣鼓舞,各家报纸全都如此。对全世界来说,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而且是在我的地盘上发生的大事,我能亲眼目睹它的全过程!杰德·考蒂斯心底暗想。能亲眼目睹缔造历史盛况的机会并不多见。
“是吗,太棒了。”
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简称NMCC——位于五角大楼D座,濒临河流入口处。它是政府部门之中少有的几个看起来确实和好莱坞大片里描述的相差无几的机构之一,它的占地面积和布局模式大体上跟篮球场相仿,房屋高度则有两层楼那么高。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实际上是美国武装部队的电话交换中心。它并非惟一的电话转接中心——距离最近的替补转接中心就位于马里兰州群山之中的里奇堡——因为这里实在太容易被摧毁,但是类似的机构中以它的位置最方便。贵宾如果渴望了解五角大楼迷人的一面,那么通常会到这里一游,这让工作人员头痛得很,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不过是工作场所。
紧邻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的是一间小房间,里面可以看到一整套IBM PC/AT型个人电脑——这套电脑年代已很久远了,软驱用的还是五点二五英寸软盘呢——它就等于热线电话,负责美国和苏联总统之间直接对话。国家军事指挥中心这个“网络节点”并非双方联络的惟一途径,但它是首选信号的传输线路。这个情况在美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美方却故意让苏联人知道了。即便在核战争进行过程中,两国之间的直接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美方还故意让苏方知道这就是惟一能用的信号的传输线路,三十年前据某些“专家”判断,这是保护当地人人身安全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