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4/8页)

“如果要促成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同时起义,我们还必须啃下一个硬骨头,这个人就是何基沣副司令。我与他是多年的好友,可从来没有向他挑明我中共党员的身份,虽然何将军也同情革命,但真要是临阵倒戈起义,不知他愿意不愿意?如果他不同意,事情可就麻烦了。”接到指示的张克侠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您放心,何将军那里不成问题。”杨云枫说道。

“什么?他没有问题,怎么回事?”张克侠听到杨云枫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惊讶地问道。

“何基沣将军也是我们自己人。”杨云枫望着张克侠,微笑着回答。

“啊?!”张克侠怔住了。

他的思绪快速飞转,过了好大一阵儿,才平静下来。

“老何啊老何,你这个家伙可真是老奸巨猾啊,二十多年我一直在观察你,但竟没有看出你一点破绽。”张克侠感慨万千。

“前几天,我已经见过何将军了,传达中央的决定,通知他11月8日与你联手起义。那时的他也是大惊失色,半天没有缓过神来。”杨云枫说。

“当时,老何说了什么?”

“他当时说,‘老张啊老张,想不到你这个老狐狸,二十多年了我竟没有发现你身上掉过一根毫毛’。”

杨云枫转述完何基沣的原话,屋内三人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张克侠所在的第三“绥靖区”司令部内,人员往来频繁,生人长时间久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何基沣是贾汪前线指挥所的负责人,家眷也住在那里,容易隐蔽,同解放军联系也比较方便。张克侠联系了何基沣,很快把杨云枫和燕刚送往贾汪,对外以南京派来的“高参”的名义在何基沣处住下。

贾汪,地处徐州铜山县东北的一个古镇,距离徐州城约四十公里,那里是有名的煤矿区。路面上、房顶上还有枯树的枝干上,均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煤灰,在阳光照射下便能看到空气中许多半透明颗粒粉尘随风飘动,四处散发着一股煤炭特有的刺鼻味道。此时贾汪的道路被频繁往返的运煤车辆和大量备战的军车碾压得坑坑洼洼,低洼的地方因雨水形成了水坑,车轮一过,漆黑的污水能外溅四五米远。贾汪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除了矿工,就是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军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前线指挥所和其所属五十九军军部以及七十七军的一八〇师都驻扎在这里,何基沣是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兼前线指挥所主任。

在贾汪这个指挥所里,风尘仆仆的杨云枫和燕刚见到了何基沣。当晚,杨云枫、燕刚与何基沣就行动方案进行了彻夜长谈。

杨云枫问道:“何将军,如果起义,你觉得哪些人比较可靠?”

“想必张副司令也清楚,五十九军孟副军长诚朴热情,人很老实,缓急均可以相依。至于七十七军,我原来在那里任军长,升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后,遗缺由一三二师的过师长擢补,过是中共党员,可以依靠。还有我那些旧部下,我去做做工作。”之后何基沣和张克侠分头行动,每天寻找各种机会与第七十七军、第五十九军旧部下以及早年在西北军教育机关的旧同事分别进行谈话,这些人当中的绝大多数不满当下处境,积怨已久,渴望寻找光明的出路。

第二天,杨云枫首先秘密约见了五十九军孟副军长和七十七军过军长,查探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要对共产党充满信心,对解放军最终在淮海战场取得胜利充满信心。两人表明同意起义的立场后,杨云枫随即向他们交代了起义的细节,希望他们在稳定好自己队伍的前提下,动员并且争取更多的人共同起义。

起义的组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秘密进行,到了接触总司令冯治安的关键时候了。杨云枫与张何二人商量后,决定采用试探性的口气接触冯治安。一连几次旁敲侧击的谈话之后,效果不是很明显,杨云枫当机立断,放弃劝说冯治安起义的计划。

但狡猾的冯治安却嗅出了部队中异样的气息。

11月6日一大早,冯治安给张克侠打去电话,请他到办公室谈事情。张克侠到了冯的办公室,冯就开始东拉西扯地聊天,尽管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就是不让张克侠离开。张克侠知道这是冯的计谋,拖住他不让他走出司令部。如果出不了司令部,张克侠就不可能赶到贾汪,因此也就参加不了起义。张克侠无奈之下,以战事紧张需要到贾汪指挥作战为由坚持要求出城,可老奸巨猾诡计多端的冯治安根本不予理睬,并想出个馊主意,把各军长都请到徐州,让张克侠主持讨论作战计划,企图把他困死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