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7页)
“你们不怕日本人吗?”一个叫文华的小伙子问道。
“不但不怕,日本人倒害怕我们!”杨云震的口气坚定刚毅。
在云林一帮人的再三要求下,杨云震给他们讲了一段逼迫日军投降的有趣故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署投降书那天,按照惯例,日军应立即向属地的抗日武装投降。由于多次吃过铁道游击队的亏,日本鬼子从心里愤恨且不服气,驻扎在临城的日军说什么也不愿意向铁道游击队缴械投降,而他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乘火车沿津浦铁路南下向徐州国民党军队投降。杨云震和铁道游击队队员咽不下这口气,随即制定了对策。当这部分日军乘坐的铁甲列车趁着夜色悄悄开出临城车站,行驶到临城南沙沟附近时,突然发现前方的钢轨不见了。当他们无奈地试图退回临城时,铁道游击队拉响了事先埋下的炸药,日军退路也被切断。日军知道这是多年的宿敌在和他们作对,火车虽然停了,但人龟缩在车厢里死活不出来。游击队员也不急,心里暗骂,好你个王八蛋,你不下来,我们就奉陪到底,于是在铁路沿线安营扎寨,生火做饭……最后,忍饥挨饿三天之后,孤立无援的日军再也坚持不下去,只好举着白旗向游击队投降。
杨云震讲述这段故事,绘声绘色,手舞足蹈,云林一帮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要求云震带他们一道去参军打仗。
杨云震是如何进入火炮团的,这当中还有一段趣闻。
云震没到特纵之前,就喜欢看人家捣鼓火炮,觉得火炮威力巨大,一发炮弹出去能炸死一片敌人,比步枪和手榴弹威武。本是步兵营长的他一有空就喜欢和炮兵团的人厮混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杨云震申请调到特纵火炮团,步兵团长不放人,他就跑到火炮团长那里寻求帮助。炮兵团长疑惑地问:“你懂炮吗?”杨云震二话没说,闭眼就是一通喃喃自语:“火炮按类型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山炮、野炮和迫击炮。加农炮弹道低伸,身管长,初速大;榴弹炮弹道较弯曲,炮身较短,初速较小;迫击炮弹道弯曲,炮身短,初速小……”最后,火炮团长送了步兵团长三包洋烟,说:“兄弟,给个面子,让那小子试上一炮吧!”
炮弹珍贵,两位团长约定好等哪天炮团配合步兵团作战时,让杨云震试上一炮。三天过后,附近山头上一帮土匪跑到村庄里抢粮食,打死打伤不少群众,部队决定及早剿灭这股民愤极大的土匪,两个团各抽一个营上了山。
由于是山地作战,这次火炮团出动的是山炮。
山炮结构比较简单,轻便且容易拆卸,一般都是炮兵肩扛或者用驴马驮,到山上后很快就能组装好。剿灭小股土匪,根本用不着团长出马,但两尊“大神”为测试杨云震,都亲自来到现场。等两人到达山顶,山炮已经架好。炮兵团长要求杨云震打第一炮,目标是土匪山寨大门口的瞭望台。山炮虽然简单,但杨云震没有打过,只是跟在火炮团屁股后面观察和捣鼓过几次,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捏把汗。
老练的炮兵团长目测了一下,发射点距目标估摸有五百多米,说只要炮弹落在瞭望台四周五米内就算通过。步兵团长站在旁边丝毫不担心,认为这小子肯定跑不了,因为这么远的距离,杨云震没打过炮,又没有瞄准镜,十有八九要打瞎。
只见杨云震围着山炮转了一圈,先初步瞄了瞄,然后运口气,抱弹、装弹、上栓等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再静下心来细瞄了一会儿,最后向炮兵团长点了点头。炮兵团长会意,一声令下:“放!”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如出笼的猛虎向山寨飞去。
所有人的视线都盯着远方的瞭望台,片刻之后,奇迹出现了,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瞭望台中间,一团冲天的火光后,整个瞭望台灰飞烟灭。
紧接着,旁边的几门山炮一齐怒吼,一时间炸得土匪鬼哭狼嚎。步兵营趁势发起冲锋,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抓获土匪头子和手下五十多人。
就这样,杨云震如愿转到了特纵火炮团。在火炮团,凭着人炮合一的天分,他先从连长做起,很快晋升为营长,后来当上了团长。
担任炮兵团长后,杨云震如鱼得水。现在大战在即,他知道离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要到了。在休整期间,他不但没有丝毫的马虎,而且比别人更加尽心尽力,结合今后可能面对的任务和战区地形,对全团开展了以河川平原地为背景、以阵地攻坚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在训练间隙,他自己带着一帮营长侦查周遭的地形及南下的途径,还化装进入过滕县县城,摸清了国民党部队在当地驻防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