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7页)
陈毅接过邓小平的话:“济南战役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现正在进行战役扫尾,但大势已定,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待济南战役结束,部队简单休整后,下一步必然要向前推进。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布置在淮阴至海州一带,我看可以先围而歼灭之。”
李达同意陈毅的想法,随之接话:“陈毅同志说得对。徐州方面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肯定会前往救援,在华野出击的同时,中野也应该配合作战,牵制徐州之敌并部分消灭之。”
你一言我一语,他们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充分分析,也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了全面评估。最后,刘伯承进行了总结,说粟裕同志的建议可行,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部署大兵团作战的淮海战役。
9月25日,刘伯承、陈毅、李达联名发出了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粟裕的电报。
军委并粟:
(一)粟敬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引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孙良诚各伪部之反正,则收效更大。对控制于鲁西南之四、八两纵以能进出于丰、沛、肖、砀,蹑邱兵团之后为最好,且可于南下时相机夹击援敌于淮北路东地区,同时亦可保持向西的机动,打击陇海线、鲁西南分散之敌。
(二)……
……
刘陈李
九月二十五日午
当日晚,中央军委关于批准举行淮海战役及战役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漱石、粟裕的电报也送到了华野司令部。
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亦应移至鲁西南,其余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
(一)……
(二)……
军委
二十五日十九时
兵贵神速。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接到粟裕以及刘陈李联名发至的电报后,立即进行了紧急磋商。经综合分析研判,原则同意粟裕的建议,但中央军委洞察全局之后,考虑的已经不是苏北和两淮地区的“小淮海”战役,而是放眼以徐州为中心,在长江以北、济南以南、开封以东整个大的淮海区域实施具有决定意义的歼灭战了。
“小淮海”转变成了“大淮海”。
“大淮海”战略方案确定后,中央军委汇总各方信息进行了详尽研究,果断指示华野和中野: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一线为目标,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目前,要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关系收集敌方部队的兵力部署和调动情况。
连续收到两封回电,粟裕兴奋异常,一方面说明自己对战争形势的研判是正确的,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认可,内心对打大仗的期盼令他兴奋激动不已;另一方面,他从心底佩服中央军委决策的高屋建瓴和布局的详细周密。
接到中央回电,粟裕立即召开华野司令部人员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学习讨论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实施执行方案。
人员到齐后,粟裕起身讲话。他语气坚定地说:“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央军委已经同意了我们关于淮海战役的建议。但中央确定的范围更大,比我们想得更加周全。徐州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尽快取得最终决定性的胜利。所以,这场大战必须要打,还必须打赢。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华野十分信任,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
粟裕一阵慷慨激昂的开场白之后,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个个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打仗是军人的天职,有仗打,尤其是有大仗打,所有人的心都不再平静。
“同志们,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淮海战役是场大战,也必定是场恶战,谁准备筹划得早,准备得细,谁就能够占据先机。因此,各部队要广泛搜集情报,包括动员我们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人员,尽可能多地获悉掌握国民党内部的战略计划,特别是要了解国民党部队最近一段时间的调防情况。与此同时,还要实地侦察地形,师以上干部要对长江以北的地形地势、城镇和村落布置等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后勤部队要做好军需物资储备工作,立即和地方组织的支前力量做好接洽工作……从现在开始,我命令,华野特别行动部和各纵队的侦察力量全部进入作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