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7页)
陈毅的思绪延续到了1948年7月。短短两年的时间,国共两党各自的实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放军经过二十来个月的英勇作战,共歼灭敌军一百六十万人,由此,国民党的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四百三十万人下降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在战略上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是,解放军在不断发展壮大,兵力从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增加到二百八十万人,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武器装备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具备了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的能力。更令解放军官兵振奋的是,1948年9月16日,华野发起济南战役,经过八天八夜的连续作战,于24日攻克拥有七十万人口的山东省会济南,歼灭国民党军队第二“绥靖区”十万余人,打通了华北与山东地区的联系。这时的中华大地,中原、西北解放区逐渐巩固,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东北除少数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获得解放。短短两年时间,“国统区”大面积缩水,经济萧条几近崩溃,此时的蒋介石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不久前,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孤雁”从南京传来情报,蒋介石鉴于东北战场败局已定,华东、华中战场态势也极为不利,计划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徐州两方面人马,并采纳了“守江必守淮”的建议,准备收缩主力于淮河以南,加强淮河防御,屏障长江,阻解放军于长江以北……
“报告!电报如何处理,请首长指示!”机要科长清脆的声音把陈毅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哦!你先回去吧。”陈毅说道。凭经验,机要科长知道,华野要有大动作了。
此刻陈毅手里拿着的正是粟裕发给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
粟裕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他的方案可以简简单单总结成一句话——济南战役结束后应立即开始淮海战役。在向中央军委建议的方案中,粟裕将战役区域界定于两淮和海州地区,目的是使山东解放区和苏北连成一片,即“小淮海”。粟裕这样界定,有自己的考量——当时解放军东北、中原和华东三支大军,各自都有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要对付,如果此时发动大规模歼灭战,需要邻区之间互相配合、协助打援或钳制才能实现。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粟裕不敢想得太大,只想馒头一口一口嚼,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陈毅手拿粟裕的电报,一边看一边踱着步,默默地进行着思考。陈毅知道这封电报的分量,老搭档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对目前全国的战局形势,久经沙场的陈毅可谓了如指掌。就在本月的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全力加速解放战争进程。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军的战略方针》的讲话。讲话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字字句句仍回荡在陈毅的脑海里:“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想到这里,陈毅突然一拍脑袋,转身向外走去。
一踏进另一间办公室,陈毅的大嗓门立即响了起来:“呵呵,好事来喽!”说完,立即把电报递给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刘伯承有点疑惑地接过电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然后兴奋地对陈毅说:“我看有必要开会研究一下,赶快通知小平他们过来。”
过了大约一刻钟,邓小平、李达等同志先后走了进来。
刘伯承屋内布置非常简单,靠墙角放着一张床,不远处是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离门口不远处放着一个农村常用的方桌。几个人围方桌坐下,仔细斟酌着电文,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邓小平第一个说话:“我们攻打济南时,国民党在徐州地区集结了三个兵团约十七八万人,为了防止他们北上支援济南,华野在他们北上途中布置了打援部队,使得他们一直在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这充分说明,我军的气势已经让敌人发怵,敌人一直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硬碰硬,也说明我军对敌人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