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第4/13页)
隋文帝喜欢独孤皇后的知书达理,但是同时也十分厌恶她的嫉妒心。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始终抱着一种又爱又恨又怕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斗了一辈子。
独孤皇后嫉妒心强,又独断专行,她从不放心让隋文帝杨坚独自外出,以免他和其他女子有染。所以即使是上早朝,独孤皇后也要和杨坚同辇而进。等到退朝后,她又和杨坚一起返回寝宫。这样,一方面独孤皇后成了隋文帝杨坚的“贤内助”,另一方面,她也达到了监督杨坚的目的。
但是再严密的防范也终有疏漏。一次,杨坚在仁寿宫偷偷地临幸了叛臣尉迟迥美貌的孙女。这件事杨坚做得十分隐秘,但是最后还是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对于杨坚的作为,独孤皇后十分生气,于是她便在杨坚上早朝时,将尉迟迥的孙女杀死了。
当杨坚下朝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愤怒,但是他又十分惧怕独孤皇后,不敢处罚她,于是火气十足的隋文帝杨坚选择了离家出走。他骑着马狂奔了20多里来到了一个山谷之中,他感叹自己虽然为一国之君,却完全受制于独孤皇后,没有自由,他甚至有了不再做皇帝的想法。后来他被紧追而来的杨素、高颎等劝回了宫殿。这次的事件让独孤皇后也变得有所收敛,不再那么嚣张了。
在世人的眼中,皇后大多是温柔贤淑、胸怀宽广的,而皇帝更是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说一不二的。所以像晋惠帝和隋文帝这样惧怕皇后,甚至因为皇后的管束,而逃离皇宫,在自己妻子的管束下度过了一辈子的皇帝,实属罕见。
李渊起兵反隋多亏了儿子
隋朝末年,天下动乱,英雄四起,太原的李渊也是蠢蠢欲动,准备伺机起事去与群雄争夺天下。
李渊(公元618年至626年在位),静宁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的太尉,父亲李昞是北周时期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的小姨子,可以说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皇亲国戚,他一直深受隋炀帝的重视。
在隋炀帝继位后,李渊被任命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被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在太原留守。隋炀帝统治后期,全国陷入农民起义的混乱之中,李渊的势力已经无法镇压,但他又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所以为了自保,便决定提前动手,而他的次子李世民也是支持起事的。
李世民作为从小随军长大的孩子,性格中充满叛逆、果敢的气质,李渊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却迟迟未肯行动,李世民认为李渊在乱世之中不过是想逃避战火,但他不想拖延时间,不想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
于是,李世民找到他的谋臣刘文静,虽然刘文静后来因与瓦岗李密联姻,而被李渊关入牢中,但此人极富韬略,性情狂傲,有着过人之处,所以当时深受李世民的偏爱。李世民找到刘文静后,二人对起兵谋反这件事是一拍即合。
刘文静为李世民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想造反不能大张旗鼓,那样会引人注目,遭到其他起事者的反扑,这一切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暗度陈仓方能最后水到渠成。
第二,李渊虽然手中握有一些兵马,但兵马还是越多越好,这样成功的概率才能越大,所以还需要多招兵马,到时候攻取长安,将各地的兵马汇集一处,不怕不能成事。
第三,聚拢人心,现在各地豪杰都纷纷起来造反,这些人手中的权力都可以为己所用,只要能让他们归顺,到时候矛头都指向大隋王朝,那江山必定就是李家的了。
听罢刘文静的一番分析,李世民成竹在胸,此刻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彻底地说服李渊起事。但这却是个比较棘手的事情,李渊秉性固执,对于皇权一向不敢造次,对国家一向恪尽职守,想要让他明目张胆地举起起义的大旗,实在是有些困难。
而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得力助手,但李渊并不是十分地信任他,所以李世民便买通了李渊最信任的人——裴寂,请他出面帮忙。
此人时任晋阳宫副监,最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深得李渊的信任,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十分要好,常在一起通宵达旦地饮酒、下棋。李世民知道,只有裴寂能够说服李渊,但如何能够让裴寂帮他这个忙,李世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