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节假日黄金周,这盛世如你所愿(第5/6页)

苏州的制灯工艺可谓冠绝天下,体积大的直径能达到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做成,灯上的山水人物、花竹翎毛让人啧啧称奇。

福州的灯,有的纯用白玉制作,耀眼夺目,如清冰玉壶,令人赏心悦目。

新安所进的灯极具特色,即使是灯的圈骨也都用琉璃做成,可谓精妙无比。

《武林旧事》列举了当时颇为著名的一些灯品:

无骨灯,用绢囊包着粟,烧好以后去掉粟,看起来就像剔透的玻璃球;

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以龙船、凤辇、楼台故事为表现对象;

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像皮影戏一般;

罗帛灯,画着百花、细眼,间杂红白之色,以“万眼罗”者最为奇特;

绢灯,上面画着人物,写上诗词,藏头隐语,算得上是我国灯谜的发端。

宋朝灯具制造商,已经懂得并利用气流涡旋的原理,用五色蜡纸、菩提叶制作影戏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走马灯。可见当时的人们为了元宵节着实费尽了心机。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富庶繁华,也是元宵灯会规模最大、灯具最好、品种最多之地。

宋朝元宵节灯会的准备年前就开始了,近的在冬至之后,更早的在农历九月赏菊灯之后。

《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初七这天,汴梁宫城大内在已经搭建好的木制山棚上挂灯结彩,灯上大多画着群仙故事。灯山左右结成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彩结模型,菩萨的手臂能够活动,手指竟然可以喷射五道水柱。原来是用辘轳将水绞上山棚顶上,用木柜储存,定时放水,如瀑布下泻一般。还有用草扎成的两条巨龙,用青布遮住,草龙内放置万盏灯烛,望之蜿蜒盘旋,如双龙飞跃。

南宋临安的灯展更是将汴梁的山棚升级为鳌山。《武林旧事》描述说,皇宫指令制作琉璃灯山,高达五丈,人物造型的灯都用机关控制活动,这些机关隐藏在结成的大彩楼里。另外在殿堂、梁栋、窗户间做涌壁,灯具上表现着各种故事、龙凤喷水等,栩栩如生,是灯会里品级最高的。鳌山里的灯具,有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的字样。

都城中的大小寺院也是游客观灯的好去处。僧人们从腊月就开始化缘,准备元宵燃灯的油钱。元宵节来临,各个寺院都以新奇精巧的灯具吸引香客和游人。其中汴梁大相国寺的灯展最具特色,如诗牌灯,用木牌制成,木牌上雕有文字,外罩绢纱,里面燃放灯烛。这些诗牌灯依次排列,供观灯的市民一享猜谜之乐。

京城大街两旁的店肆同样以各式各样的灯吸引游人。《铁围山丛谈》记述,汴梁马行街“烧灯尤壮观,故诗人多道马行街灯火”。

二、人是流连的夜猫

观灯是元宵节的主打娱乐项目。节日的夜晚,无论王公贵戚,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走上街头赏灯游乐。富贵人家的车子前面,挂着灯球、灯笼。女子们精心打扮妆容,头上身上佩戴着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她们大多穿着白色的衣服,因为这样更适合在月色之下展现自己的美。有些喜欢玩耍的人,用白纸做成大蝉,称为“夜蛾”;还有用枣肉炭屑做成球,系在铁丝上点燃,叫“火杨梅”,穿梭于元宵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节日里,人们摩肩接踵,难免会有疏漏,丢失钱财、饰品的不算少。《武林旧事》记载,夜阑之时,有人打着小灯照路拾遗,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这件趣事儿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山人海的热闹程度。

元宵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实际上,年前汴梁御街两廊下就聚集了艺人表演,《东京梦华录》描述他们“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节日期间,艺人争相到街头献艺,有杂剧、说唱、舞蹈、杂技、音乐和武术表演等。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城元宵的的表演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萧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还有卖药,卖卦,沙书,地谜,真是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