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节假日黄金周,这盛世如你所愿(第4/6页)

在宋朝,皇帝祭天的准备工作开始得很早,两个月前就开始训练车象。一共有大象七头,前面有几十面红色的旗子,伴奏的鼓锣鼙鼓也有十几面。每只象有一人跨其颈,身穿紫衫,头戴交脚幞头,手执短柄铜刀指挥大象。大象到了宣德楼前,排成行,面向北面而拜。

祭天的过程很是复杂,仪卫众多。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冬至时,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烦琐。皇帝只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冬至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这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宋朝俗称“排冬仪”。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如果您还想象不出,那就把元旦那天的朝会模式再复习一遍,基本就是那样的隆重。

冬至对于普通人家也十分重要。哪怕您是东京城里最穷的,或者拿出平时积攒的急用钱,或者干脆去借,都要买套新衣服,置办饮食,祭祀祖先。

这一天,也像元旦一样,会开放赌博。当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大部分的店家都在这一天都暂停营业,喝酒赌博,俗称“作节”。

馄饨是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和自己享用的最佳物品。这个习俗是从北宋都城东京开始流行的,后来也流行于临安。当时有“冬馄饨,年馎饦”的民谚。有的富贵人家在这天会包上很多不同馅料的馄饨,叫作“百味馄饨”。

按宋朝的习俗,冬至这天,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讲究互相赠送礼物,甚至有“肥冬瘦年”的形容。金盈之的《醉翁谈录》里谈到,从寒食到冬至之间,没有多少节日,因此冬至这天,大家热衷于互相庆贺赠送礼物,而到了除夕迎新年,财力不及冬至丰厚,所以有“肥冬瘦年”之说。

二、古代教师节,祭祀孔子

冬至这天,宋朝的人们还有守冬的风俗。此夜小孩玩耍不睡,直至天明,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谚。

冬至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

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特别是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日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

所谓隆师,就是尊师拜师的意思。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

祭孔子拜圣时,有的挂孔子像,像下边写一行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有的是设木制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

在冬至祭孔时还要“拜烧字纸”。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表现,如果乱用字纸揩抹脏东西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也要师生一齐跪拜。

如今,咱们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冬至节总是给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教师节”的好名声,获得了后人的赞美。

第4章 少年,人约黄昏后吧|元宵节

一、灯是元宵的海洋

宋朝的节日不少,这回先给您看一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您猜到是什么节日了吧?对,就是元宵节。

辛弃疾的这阙《青玉案》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宋朝元宵之夜的情景:

词中描写了灯山——花千树;烟火——星如雨;舞灯——玉壶光转,鱼龙舞;妇女的头饰——蛾儿、雪柳、黄金缕;街景——室马雕车香满路。读这阙词,热闹场面如在眼前。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元夕、上元。宋朝的元宵节,就是全民狂欢节,是一年中气氛最火爆的节日。宋朝元宵节放灯,最初为3天,后来增加到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共计5天,可比今天的黄金周。

既然是叫灯节,那就不能不说灯。

宋朝的皇帝,把元宵节当成盛世太平、全民同乐的标志,所以对灯的制作都是亲自过问。宫廷内司官吏自然不敢疏忽,把制灯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仅宫廷内司制作各种花灯,而且传令各地制作灯具,以供朝廷之需。因此宋朝制灯技术越来越精湛,灯的花样品种也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所创新,弄出一些新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