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节假日黄金周,这盛世如你所愿(第3/6页)

寒食第三天就是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在宋朝继续盛行。与传统一样,担酒上坟以尽思时之敬是宋朝寒食节最重要的民间活动。

皇宫中扫墓更为隆重,宫室的亲戚也分别到各陵墓祭祀、拜陵。祭扫皇陵的随从人员都身穿紫衫,白绢三角儿包头。

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后只有临时的殡葬地。皇室近亲也分别派人到诸陵“行朝享礼”。清明这一天对诸宫王妃、各王子的坟墓也要进行享祀礼。北宋时,皇家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人穿金装,车挂紫幔,锦帛缠额,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气象。随皇家祭陵的禁卫军列队跨马,奏响军乐。他们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精马锐,看热闹的百姓塞满了道路。

二、寒食其实是快乐的

在宋朝过寒食节,您会发现有意思的是,寒食节越来越倾向于喜剧色彩。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诗云:“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从诗中咱们可以看出,人们打扮的漂亮,饮酒为乐,心思已不在坟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春游和秋后的丰收上了。

清明节,东京街市上卖祭品的很多,纸扎的阁楼都堆在铺子门前,形成又一风俗景观。

清明节这天,人们借由郊外扫墓,形成清明踏青的习俗。这个时节,天气晴和,气候宜人,花开柳绿,人们都到著名园林观赏花木,或到郊外观赏春景。人们在这天也会喝酒,暮色降临时才带着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时候,人们带着枣饼、炊饼、黄胖(泥娃娃)、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乡下的土特产。回城的轿子用摘下来的杨柳杂花装饰,从轿顶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个寒食节里,东京的坊市会卖各种当令食品如稠粥、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南宋以后,临安人清明游春更为普遍,祭扫多在南北两山之间。一时车水马龙,女子们淡妆素衣,牵着孩子,提着酒壶和菜肴点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富人们尤其爱到著名的园林饮宴寻欢。车马往来繁盛,临安城门那里都出现了堵车现象。西湖更是游人喜爱的地方。彩舟画舫上,有钱人家随船行乐。这一天还有龙舟比赛可以观看。临安城里的,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锣鼓喧天。

西湖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寒食节里的各种文娱演出就在这里进行。有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各种禽虫之戏。还有外地来的乐伎,吹拉弹唱。游西湖的人们在船上听歌看舞、喝酒作乐,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直到月上柳梢,湖面上的歌声、丝竹声还此起彼伏。下船上岸回家时,男骑马,女乘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杆等回家,准备馈赠亲友。

这些享乐活动自然带动了节日消费的兴旺。应该说,宋朝的人,也早就认识到了假日经济的价值。

第3章 祭祖先,顺便吃碗馄饨|冬至

一、冬至大似年,皇帝得祭天

寒食节您到郊外踏青赏春,莹莹的绿色,缕缕的花香,婉转的鸟语,盎然的春意让您感受到春的温暖,咱们现在又要带您去宋朝最冷的一天——冬至。

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时间按公历算是12月21日到23日其中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在古代,冬至非常重要,人们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先秦时,每逢冬至,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而在家尽情玩乐。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这一天都是很热闹的。

宋朝时冬至是与寒食、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又称“亚岁”“冬除”“二除夜”,有的甚至也称“除夜”。

从冬至起,白昼逐日加长,黑夜一天天缩短。昼阳夜阴,天阳地阴。中国古代礼天崇阳,因此,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