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哪朝哪代都有催婚,淡定淡定(第5/14页)
还有更狗血的事儿!一位历经科考终成正果的名叫韩南老的进士,对前来提亲的人没说啥,就写了一首诗,诗云:“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好嘛,七十三的进士都有人来抢做女婿!
竞争如此激烈,您就是抢手货,香饽饽。在您金榜题名之时,来自显贵的洞房花烛之夜也就接踵而至了,人家一点不耽误。
《宋史》和《清波别志》记载,宋仁宗年间,有个叫冯京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州试、省试和殿试全都拿了第一名。未婚,仪表非凡,这是多么好多么香的一块“脔”啊!仁宗皇帝张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权势正盛。张榜那天,张尧佐派家丁把冯京“绑架”回府了。然后张尧佐拿出一根金带,系在冯京腰间,说:“这可是皇上的意思,您得做我女婿。”其实他这是假传圣旨。张尧佐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又叫人抬出给女儿的丰厚嫁妆向冯京展示。冯京骄傲到什么程度?他无动于衷,正眼都没瞧一下,“力辞”!人家不愿意,张尧佐能把人状元怎么办?他只能自己享受尴尬了。这家刚完,另外一家皇亲张耆又把冯京抢回家了,把张尧佐那一套又演练一遍,人家冯京“固辞”!也许冯京早就听闻这两位想当他岳父的皇亲名声不咋样,所以才拒绝了他们。后来冯京做了德高望重的宰相富弼的女婿,自己最高职位也官至宰相。
在殿试之前,您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成为进士,但您要是真有出众的才华,人家也会事前预判,说不定在您殿试之前就跟您谈好婚事了。这叫榜前择婿。这可是考验眼光的一份活儿。宰相李沆就有这样的眼光。他看中了当时一个叫王曾的考生,提前让女儿和他就办了婚事。李沆说:“这小子,就算这次不及第,将来也是做宰相的料!”王曾没辜负他老人家,刚完婚,就考中了状元,在当时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双喜临门。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您读过这首诗吧?这首《春日》的作者,是宋朝的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程颢。程颢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是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彭思永榜前择为女婿的。前面提到的状元冯京的岳父富弼,其实也是宰相晏殊榜前择婿择选定的。
榜前择婿虽然是先下手,但万一失手,已成婚姻事实的女婿没考中进士,那可能就追悔莫及了。榜前择婿的这种风险性,决定了它没有榜下择婿那么普遍。当然也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取两者之长,既先下手,又暂时没有婚姻事实,这就是榜前约定,榜后成婚。
有位富豪王生,看中一名叫黄左之的太学生。王生在经济上给黄左之很大的帮助。王生和黄左之约定:“如果你将来考中了进士,那么,我就把女儿嫁给你。”约定后的第二年,黄左之就进士及第,依约定迎娶了王生的女儿。
您会想,榜前约定,榜后成婚还真不错。可您想过没有,这也存在两个风险。第一,万一准女婿总是考不中呢?那女儿岂不是耽误了?所以,有的人家看希望渺茫,女儿也等不起了,就把女儿嫁给别人了。第二,万一准女婿考中而反悔了呢?没有事实的婚姻,也勉强不得。
山东一个考生王魁和敫桂英就约定好,如果王魁考取功名,就回来迎娶敫桂英。俩人还在海神庙前发誓。王魁说:“如果我变心了,老天爷惩罚我。”结果呢,王魁高中状元,却听从父命,娶了一个崔姓之女。敫桂英知道此情后,悲愤交集,挥刀自刎了。这个故事,让您对王魁这样的书生充满厌恶吧?有才,可是不靠谱啊。
还有两个相反的故事,会让您感动一下,相信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对信守承诺还是看得很重的。
北宋时,刘庭式京城赶考失败。回到家乡时,有人就给他介绍了乡下的一个姑娘做对象,约定了将来的婚事。后来刘庭式进士及第,可惜那个乡下姑娘因病眼睛瞎了,家道也贫穷了。姑娘家知道条件不好,也就没再提这个婚约。这个时候刘庭式不缺追求的人。有人就劝他另作他谋,可刘庭式断然说:“我心里已经许下这个誓言,怎么可能违背我的初心呢!”于是和乡下盲女成婚。后来这位刘庭式,在密州还和苏轼做过同事。想来苏轼一定也会喜欢这位人品与才能俱佳的同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