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7/20页)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他放弃抵抗,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了南宋政权。高宗在位初期,为了保住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人抗金。后来,他见金国越来越强势,害怕打起仗来,丢掉自己的皇位。为了这个私心,他不断向金国求和,甚至低声下气地说:“我逃到南方够可怜了,你们就饶了我吧。”
为了有利于自己的投降事业,宋高宗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引为亲信,任为宰相,伙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高宗以此作为条件和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纳贡。宋朝除每年向金国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外,还送去不计其数的礼物,就为了换得一时的苟且偷安。
宋高宗在当了36年皇帝以后,找了个“我累了,要享受生活”的理由,传位给养子赵昚,也就是宋孝宗。他自称太上皇帝,真的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
即使在当太上皇期间,宋高宗依然时不时表现出自己的昏庸无耻。有一次他到灵隐寺喝茶。一个行者伺候的很周到,他打量一番说:“你不像一个行者啊?”行者就哭诉说自己原来是个官儿,因得罪人被罢免了。宋高宗就说:“我跟皇帝说一声让你官复原职。”结果宋孝宗叫人一查,这家伙因为贪赃枉法被撤职,没被处死已经算便宜了。您猜宋高宗说什么?他对孝宗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不让他官复原职,我还有什么面子?”孝宗只得照办。
就是这样一个昏君,居然活了81岁才病死,您说可气不可气?
第十一任:宋孝宗 赵昚
宋孝宗,赵昚,宋高宗养子,太祖赵匡胤七世孙,36岁即位。
看见“养子”两个字,您会不由自主地根据历史状况推测,是不是宋高宗儿子早夭?您猜对了。宋高宗只有一个独子,恰巧他自己在战乱中受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经过几番选拔,太祖赵匡胤一系的赵昚被立为太子,接收禅位成为南宋的第二个皇帝。
作为投降派的养子,孝宗却和他的养父高宗有着巨大的区别,他是主战派。还没有继位之前,孝宗就向高宗请战,愿意亲自领兵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之心颇为迫切。私底下,他对父亲的忍辱苟且不认同,对秦桧之流更是痛恨不已。所以上台后,孝宗第一件事就是平反岳飞父子的冤案,剥夺了秦桧的官爵,清除秦桧余党。接着,孝宗启用主战派的张浚,北伐中原,力图收复山河。宋军和金兵几经交战,互有胜负,虽然宋军未能渡过黄河,金兵也无法越过长江天险。
双方谁也消灭不了谁,于是只能罢战讲和。没有了战事的干扰,加上高宗较少干政,孝宗专心理政,屡次下诏减轻民众负担,而且注重实效。这个时期,南宋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因为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了小康社会的局面。
在军事上,宋孝宗整军兴武,5年间举行了3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军队的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孝宗意欲再次北伐,但优秀军事将领的凋敝,使他只能把光复中原的梦想埋藏在心底。
孝宗在位27年后,高宗病死了。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两年后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即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皇宫,继续为高宗服丧。68岁时,这位南宋最有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病逝。
第十二任:宋光宗 赵惇
宋光宗,赵惇,宋孝宗第3子,43岁即位。
宋光宗即位两年后,就得了精神病,按现在话来说,类似于被迫害妄想狂,总是猜忌、担心和恐惧别人对他图谋不轨。光宗在位仅仅6年,但在宋朝历史上却写下非常奇特的一笔。您问怎么奇特?奇特就在于他身份的转变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从东宫孝子到不孝之君。
宋孝宗早先立长子为太子,可惜长子后来病死了。孝宗在其余儿子中,很欣赏老三赵惇的英武之气。这个儿子气质像孝宗自己,不像其他几个都软绵绵的,于是赵惇被立为东宫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