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5/20页)

第六任:宋神宗 赵顼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长子,20岁即位。

提到宋神宗,只要您中学历史课稍微用一点点心,就一定会想到另外一个名字:王安石。是的,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这是宋神宗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宋神宗年幼时就很好学,怀有富国强兵的理想抱负。他继位之时,宋朝的统治差不多快100年了,先祖们创业时制定的国策开始显露弊端,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吃紧,老百姓的日子也没以前好过了,地方上出现了农民起义,而北方的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每年还得给它们进贡财物,可谓内忧外患。

您会说,宋神宗可真够不幸的,接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其实也没那么烂,毕竟有了100年的基业,宋朝的底子还在那里。只是宋神宗敏感地察觉到危机的存在,而他又是一个胸怀抱负的人,所以他对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下定决心要进行变法。

在任何一个时代,变法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宋神宗有这样的勇气,但他还缺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他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这时,王安石浮出水面了。

王安石的才能很早就展现出来了。别人几次推荐他到京城皇帝身边工作,他都拒绝了,而是在地方上埋头苦干了20多年。他对宋朝社会存在的弊端有着切身体会。宋神宗认定王安石是自己助手的不二人选。所以他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相,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变法运动。

假设您就是宋神宗,您的雄心勃勃刺激着您勇往直前。当您遇见前所未有的阻碍时,心里一定不痛快:“朕这不都是为了国家好吗?”可有人不这么认为啊,而且有这样的想法的还大有人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时候宋朝的官员还没那么狭隘和自私。他们就是认为,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就是要改变,也得慢慢来,陛下和王安石,你们太激进了。官员们的反对声音,宋神宗还好对付,谁反对,谁下课。可是家里的人反对,就没那么好消化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表示一致反对,这里面有她们的利益牵扯,天天闹腾。神宗实在受不了,只好在王安石当了四年宰相后牺牲了他,让王安石去当地方官。这是第一次罢相。

差不多一年之后,神宗重新任用王安石做宰相,继续变法事业。从第一次罢相后,反对派的声势大涨,他们也继续他们的反变法事业。结果一年后,神宗不得不第二次免去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以缓解反对派带来的压力。

您可能会觉得,宋神宗怎么这么摇摆不定啊?这是事实,可成天为变法与否吵架也不是个事儿吧?咱们现在想想,宋神宗罢免王安石,也许是智慧的表现。因为王安石离开后,变法事业并未停止,当初制定的变法方案只有少部分稍作调整或废弃。宋神宗也向反对派发火:“你们别再闹啊,别以为我不会对你们出狠招!”

之后,宋神宗对这些官僚所在的体制进行改制,也就是让官员别成天磨嘴皮子,多干实事。变法和改制使得宋朝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生产力发展了,国力也上去了。

可惜,宋神宗和他的父亲英宗一样,都是抱负未尽而英年早逝,于38岁驾崩,在位18年。

第七任:宋哲宗 赵煦

宋哲宗,赵煦,宋神宗的第6个儿子,10岁即位。

宋神宗的前5个儿子都是早夭,剩下哲宗年纪最长,皇位由他继承顺理成章。截止到目前,您多次看到了“早夭”这个词,您心里藏着一个疑问,怎么老赵家的皇子那么容易早夭,还成批成批的,是不是基因问题啊?您还别说,真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认为的确有基因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哲宗即位后的前7年,由太皇太后也就是祖母级别的高氏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在神宗时期,就是变法的鼎力反对派,所以她听政后,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把神宗和王安石变法那一套全部废除了。所以后人评价她使得宋朝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付诸东流。

哲宗从小就崇拜他的父亲神宗,思想上也是一个有为青年,可是即位后手里没有实权,只能等待机会。17岁那年,高太皇太后死了,神宗立马贬谪了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保守派代表,启用章惇等改革派人物,恢复了父亲时期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