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涨点姿势保生存(第5/12页)

在宋朝,平辈之间最流行的称呼有两种:一是以兄、弟、友相称,年长称兄,年少称弟或友。苏轼在《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序里写道:“汉公兄见寄诗一首”,其中的“汉公兄”,就是苏轼对同年兼同学家勤国的称呼,“汉公”是家勤国的字。二是以字相称,如司马光称呼王安石为介甫,王安石则称其为君实,但这种称谓方式仅限于在北宋使用,到了南宋则既讳其名,又讳其字。对于同辈朋友的妻子则一律称“尊嫂”。

当然了,无论是称兄道弟,还是以字相称,都是建立在交情比较好的基础上才能使用。您也许会问:我刚刚来到宋朝,短时间内,和别人哪来的深厚交情,我总不能见人就喊“喂”吧?

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对于没有交情或交情寻常的人,您可用以下三种方式称呼对方:

一、称官位、封号。宋朝的许多官名都比较长,人们习惯于使用其中的两个字简称,比如有官员姓王,任职资政殿大学士,您就可以称其为“王大资”。对于朝廷官员的妻子,您可按外命妇的封号称呼对方,如国夫人、郡夫人、淑人之类,最低等的是孺人。以官位、封号相称的方式虽然男女老少、上下级之间皆可使用,但在被称呼者的身份上仅适用于朝廷命官及其妻室。

二、以地名、志趣、雅尚为称号。例如:苏轼被贬黄州,即以居住地“东坡”为号;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表达自己追求闲逸、淡泊名利的志趣;“陆放翁”则表达了陆游蔑视权贵、不阿世俗的清高。这类称呼方式一般适用于有较高名望的人。

三、按特定身份称呼。如果对方即不是朝廷命官或外命妇,也不是有名望的人,您则可以凭借此人在当时当地所具备的最有代表性的身份来作为称谓。如官员的儿子称衙内,女儿称小娘子;乡绅富户称员外,其妻称孺人;教书先生称夫子,豪侠称好汉,青年僮仆称厮儿等等。另外,前面提到使用最广泛的两个称呼——郎君、娘子,就不必再重复赘述了吧?

最后,您需要留心几个需要慎用的称谓,以免您在宋朝生活的时候一不小心误入雷区:

某日,您偶遇一位富贵人家的女儿,出于礼貌,您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某小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宋朝,“小姐”是对青楼女的特定称谓,您这样喊一名良家女孩,人家能不生气嘛。另外,还有一个与“小姐”相类的词——“爱卿”,在很多场合也专用于称呼青楼女。假如您在宋朝的身份是皇帝,模仿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台词来一句“爱卿平身”,马上就能看见满朝文武一脸被雷劈了的表情。

戏曲节目里,我们常常会看见这一幕: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妻子对着丈夫都喊“相公”。如果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相公”一词在宋朝可不是随便用的。就狭义来说,“相公”仅限于对宰相的尊称,如北宋有名的“寇相公”寇准、“王相公”王安石。从广义上讲,也可用作对高官的尊称,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岳相公”。

“汉子”“老汉”,在现代看来是两个中性词,但在宋朝却是对男子、老年男子一种蔑视成分颇高的称呼。所以到了宋朝,您别随便喊人“汉子”“老汉”,除非您想和别人干上一架,人家会误以为您在故意找茬。

与人沟通交流第一句就是称呼,弄懂了宋朝关于称谓的基本常识,您可以和人搭上话了,您的第一步,值得恭喜。

第2章 首先要有个小目标:京城户口|户籍制度

一、住满一年就能拿到京城户口

您跨越千年来到了宋朝,满怀雄心壮志,也许立志要成为一代名臣。在此之前,您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跟随其他应试考生的步伐,您走进州府报名处,府学官员手一伸:“递上状纸来。”

您傻眼了:“我又不告状,递交什么状纸?”

府学官员脸一沉:“又一个穿越的黑户,给我拖出去!”

误会闹大了吧?这里府学官索要的“状纸”,不是诉状,而是您的身份说明文件。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向州府递交状纸,即“投状”,上面列有姓名、乡贯、直系亲属三代情况,地方官据此审查考生是否具备应试资格。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特别严格:考生是否有宋朝的正式户籍——民籍,是否属本贯州府户籍,是否居住于户籍所在地,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考生才能参加科举。您说:“我是穿越过来的,哪来的宋朝的户籍呀?”不好意思,您不具备应试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