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拉伯人对叙利亚的征战行动(632—655 A.D.)(第7/11页)

从大马士革到阿勒颇和安条克是一望无垠的平原,行程长达10天,西边有曲折蜿蜒的奥隆蒂萨河流过,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利巴努斯山脉有正向和逆行两重山脊,从北方向南延伸,位于奥隆蒂萨河与地中海之间,特别得到“凹地”的称呼,是指这条绵长而多产的山谷,南北两端的界限是两道峻岭,有着积雪不消的山峰。叙利亚因为地理的记载和征服的关系,其中有些城市并用希腊和东方的名字,我们可以指出埃米萨或霍姆斯、赫利奥波利斯或巴贝克,前者是平原的主要城市,后者成为山谷的首都。在最后的恺撒统治之下,这些城市的防御坚固,人口众多,远处就可看见闪闪发光的塔楼,市区的面积宽广,布满公私各种建筑物,市民以积极的进取心著称于世,或者说态度非常高傲,他们富于资财,或至少习于奢华的生活。在异教信仰的时代,埃米萨和赫利奥波利斯两个地方全都沉溺于敬拜巴尔,也就是太阳神。但是他们的迷信和卓越的成就之所以式微,主要是出于运道和财富产生变化。埃米萨的庙宇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过去这所庙宇曾被诗意地比拟为利巴努斯山的绝顶。巴贝克的废墟虽然古代的作者没有见到,但是仍旧引起欧洲旅行家的好奇和留连。[304]这座庙宇经过测量有200英尺长,100英尺宽,正面的装饰是两排柱廊,各有8根石柱,两侧各有14根石柱,每根石柱有45英尺高,由3个巨大的石块或大理石组成。这种科林斯式柱型的比例和叶饰表现出希腊的建筑艺术,但是巴贝克从来不是首都,也没有国君停留,我们无法理解这样雄伟的建筑所需经费来自何处,难道是私人慷慨解囊?还是城镇的大力支助?[305]

萨拉森人攻占大马士革以后,开始向赫利奥波利斯和埃米萨前进,但是我不愿再重复叙述有关战争的细节,前面已经有很大的篇幅加以介绍。有关战争的行动和作为,他们的策略与刀剑同样有用,会用短期和个别的休战协定来瓦解敌人的联盟。他们习惯于叙利亚人时友时敌的反复态度,熟悉对方在语言、宗教和习性方面的观念。在他们回来围攻城市之前,先用暗中购买的方式,将所有城市的仓库和军械消耗一空。他们对于富有或顽固的俘虏增加对方要支付的赎金,仅仅卡尔基斯的税赋就要5000英两的黄金、5000英两的白银、2000件丝质长袍和用5000匹驴子装运的无花果和橄榄。但是无论是休战协定还是投降条约都得到忠实的遵守,哈里发的部将承诺不进入已经降服的巴贝克,就很安静地留在自己的帐幕保持稳重的态度,只有当相互倾轧的党派请求这位外国主子干预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他们在2年之内,征服了叙利亚的平原和山谷。然而教徒领袖认为进度过于缓慢,萨拉森人流出悔悟和愤怒的眼泪,对于自己所犯的过失感到痛心,于是向他们的首领异口同声地提出呼吁,要求他领导大家进行圣战,完成真主的使命。在埃米萨城外发生一件事故,有名阿拉伯青年是哈立德的表弟,在那里大声喊叫:

我以为看到那些黑眼睛的姑娘在向我张望,只要有任何一位出现在这个世界,所有的人为了爱她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看到其中有一位手里拿着绿色丝绢,还有一条宝石头巾,她向我招手要我赶快过去,然后对我说:“我爱汝。”

这些话使基督徒有了借口,说他不论到哪里都会带来灾祸,终于霍姆斯总督让这名阿拉伯青年被一根标枪射死。

萨拉森人为了对付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有责任要运用作战英勇和宗教狂热的全盘力量。东罗马帝国皇帝因一再的失利获得惨痛的教训,知道沙漠的盗匪正着手进行正规和永久的征服并且很快就会成功。来自欧洲和亚洲各行省的8万名士兵,海陆并进运送到安条克和恺撒里亚。全军有6万人轻装部队,全由迦山部族的基督徒阿拉伯人组成,聚集在最后一位国君贾巴拉的旗帜之下,担任前锋开始进军。这也是希腊人的箴言:切割钻石时最有效的工具还是钻石。赫拉克利乌斯避免麾下官兵在战场上涉险,不知他基于个人的傲慢还是对未来的失望,竟然下达非常专横的指令,要用一次会战决定战争的胜败和行省的命运。叙利亚人愿意追随罗马和十字架的旗帜,但是一个胡作非为的主子行事偏袒而且残忍,激起贵族、市民和农人不满的怒火,因为他把叙利亚人当作臣民一样的压迫,也把他们当作外人一样的藐视。一份细作的报告详述了东罗马庞大的准备工作,送到萨拉森人在埃米萨的营地,这些首长虽然有战斗的决心,但还是召开会议来讨论。阿布·欧贝达基于信仰,期望留在原地成为光荣殉教的烈士,明智的哈立德建议保持颜面主动退却,撤往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的边界地区,在那里等待己方的援军及不信者的攻势。马不停蹄的信差很快从麦地那的宝座前面兼程赶回,带来欧麦尔和阿里的祝福,以及先知遗孀的祈祷和8000名穆斯林的增援部队。他们在前来的路途上击溃希腊人的一支分遣部队,等到达叶尔穆克河的营地与弟兄会合时,传来令人大为兴奋的信息:哈立德已经大败迦山部落的基督徒阿拉伯人,使他们溃不成军,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