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第5/6页)
其实,虎将傅友德也是一名降将,是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攻江州时从陈友谅手里挖过来的“解放将军”,不过,打天下时的老朱格外大度,立即放心委以兵权,让其调转枪口打起了故主陈友谅,结果傅友德不负朱望,率部替老朱攻取了庐州。
鄱阳湖之战,傅友德再次显示了见血不要命的战场凶悍:先是以轻舟挫败陈友谅的主力前锋,受伤后反而精神倍增,坚决不下火线,几只小战船死死封锁住了鄱阳湖的泾江口,结果陈友谅的巨舰残部硬是没能突破傅友德的阻击,说是陈友谅因此死在了原部将傅友德手里也不为过。
之后傅友德胜利进军武昌,被朱元璋授予雄武卫指挥使职务,从此跟随徐达转战江淮,战功卓著,以勇闻名!现在又被委以固守徐州要地的重任。
从古至今,真正的将军之勇却并不显示在战场格斗上,这里的“勇”有着多种解释,甚至有勇气投降也是一种勇,指挥大军的将帅更多的是把勇气体现在大胆用兵方面,严格说,“智”“勇”两字本来就是相得益彰,分不那么清楚。
傅友德的勇将名声便并非单单见血不要命。
12
吴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出兵北伐的当年春天,不甘坐等朱元璋打上门的王保保下令部将李二主动出击,首先收复失地徐州。
这李二战场勇猛知名度在蒙古人那里绝对不下傅友德在吴国,也是以军功被委以左丞职务,而这时的吴国大军还没有开拔到徐州前线,傅友德所率的守城部队不过五千余人,而且是以步兵为主,面对李二的数万骑兵来袭,傅友德处于绝对的劣势。
素以好战闻名的傅友德这次却罕见地摆出了一幅怯战姿态:收缩兵力于城内,城外来了个坚壁清野,坚决不跟你照面!有本事你让战马来爬城墙?
李二兵临城下,只见高高的城墙无人迹,欲挥师攻城?蒙古铁骑攻城的确不是长项,但李二心中有数:当缩头乌龟还能打胜仗?有些城根本不需硬攻,双方僵持起来,城外的总比城内的舒服自由,等把你的军粮熬没了,看你还能不出城野战?
于是安心驻马陵子村,那就看谁熬过谁吧。
说到熬,有人要问了:打仗么,谁的人马多谁消耗大,元军就有资格熬下去?
蒙古人还就这点是“强项”!自比成吉思汗更早时起,几乎所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出动作战基本不用考虑军需辎重。
一般情况下,部队只要出动,不但没有什么消耗,还能大大盈余!这就是民族习惯不同造成的现象:人家蒙古士兵对战时生活条件要求极低,一个骑兵一般配备两匹战马甚至更多,其中还必有一匹母马,母马的主要职责就是供应主人马奶,战时条件恶劣的时候,这就能维持战士生存了。
其次,作战目的就是抢劫,一切遇到的财物、食品都是见者归己,当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上缴长官,这是“军纪”所规定的。
所以,李二将军不怕战事旷乎日久,大不了多出动些小分队抢劫就是了。
只可惜,傅友德也清楚蒙古人的这点“优势”,提前就采取了坚壁清野措施,李二的部队四下搜罗不见成效,有点急眼了!
于是,部队“化整为零”,四下出击,坚决找出老百姓藏匿的粮食来!
这些,都在傅友德预料之中,就等你官兵扮强盗呢。
傅友德将步骑三千趁夜装船(有史料记载为两千,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了)悄悄顺河开到了元军侧后吕梁,遂弃舟登岸,开始了对蒙古零散劫匪的清剿。
人多欺负人少?李二气愤了!随即派出了自己的副将(裨将)韩乙带兵保护自己士兵的筹粮行动,谁知傅友德等的就是这个战机,傅友德手持长槊跃马出击,这韩乙裨将还没弄明白发生了啥事儿就被傅友德一击中的坠马,残部随即败去。
其实,这些都是手段,傅友德的目标是李二,先示弱使其骄兵分散,再伏击挫其锐气,根本目的是激怒李二大军来到坚城之下。那时,按照一般规律,李二将军就应该不顾一切开始攻城了。
部队吃了亏,李二如何能咽下这口恶气?即率大军来到徐州城下,不用说,也精心准备了必要的攻城器械。
徐州不远在望,李二大跌眼镜,傅友德竟然把一些步卒摆在了城外,阵势倒也像模像样,可是,哪有舍高城之地利出城野战的道理?这不是不顾士兵性命送己入虎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