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7/9页)
康熙皇帝在收到的报告上批下了五个字:“可羞之极矣!”遂派出钦差大臣前去查办,并命令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同查办。
谁知,案子刚刚开始查,就演变成一督一抚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殊死战。原因是,案子牵涉了两江总督噶礼。
当时,通过复试,查出确实有被录取者作弊,作弊者不但文理不通,就连卷子都是枪手代考的。审讯中,作弊者供认了行贿作弊的过程。结果,发现有三百两行贿的黄金下落不明。继续深究时,一个叫李奇的家伙当堂招供说,那三百两黄金是行贿给了两江总督噶礼,会同办案的主审官一下子成了犯罪嫌疑人。当着钦差大臣的面,噶礼怒不可遏,下令将李奇乱棍打死。就在衙役们抄起大棍时,江苏巡抚张伯行坚决制止,会审公堂一时几乎变成全武行。随后,在那李奇家里搜查出银两。李奇大叫“陷害”,坚决予以否认。至此,案子变得扑朔迷离,复杂万分,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往下查了。
几天后,噶礼和张伯行的奏疏分别到了康熙皇帝手中。张伯行弹劾噶礼,在此一案中收受贿赂五十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几千万元人民币。张伯行说那噶礼“卖官、卖法兼卖举人”,可谓罪恶累累。噶礼则弹劾张伯行“猜忌糊涂”,眼下正在查办的戴名世《南山集》在苏州就印了三千册,张伯行并不查办等等。弄得康熙皇帝也不识就里,只好下令将二人一起停职,以便钦差大臣放手查案。
结果,没有几天,从江南织造曹寅那儿,送来了秘密报告,说是被牵连进案子里的两个县官,一个翻供,一个上吊自杀,江南人民纷纷传说是杀人灭口。那两位钦差可能是害怕案子拖久了不知还会闹出什么事情来,于是便草草结案,建议皇帝将涉案人员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对于噶礼和张伯行则是这样判定:二人互参,查无实据,是属虚妄。张伯行无端弹劾总督,导致二人互参,所以,噶礼降一级使用,张伯行革职流放。
这个报告还没送到皇帝手上,江南地区已然是群情激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钦差大臣根本就是一对浑账,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曹寅在给皇帝的秘密报告里告诉康熙:此次,钦差大臣在江南地区的名声受到极大损害,人人都认为这个判决是糊涂徇私的结果。眼下,已经有大批士子、百姓聚集在江苏巡抚衙门,为张伯行申冤请愿。
康熙皇帝随即发布指示,斥责钦差大臣草率,认为必须将一督一抚的互相弹劾一案彻底查清。朝中重臣们开会商量后,建议皇帝仍然让二人继续审查。皇帝认为不可,此二人已经不堪信任,另派两名重臣前去审理。
这两位重臣在盛夏时节,来到江南,于挥汗如雨的酷暑之中,走马灯一般审理案情,煞有介事。大家一看,觉得挺像那么回事儿,应该是有一个公正了。谁知,判决一出来,竟然比前一个判决惹出的众怒还要大。原因是,这次判决中,对考场舞弊一案的涉案者一律从严从重处理,然后判处噶礼与此案无关,张伯行诬陷帝国重臣,应该撤职查办。
此时,皇帝两派钦差,历时一年,查办的结果,除了噶礼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没有天理,甚至认为,根本就是康熙皇帝在袒护贪官。
曹寅又一次紧急呈递秘密报告,称:江南地区民心不服。第一次判决时,张伯行从扬州返回苏州,数万扬州民众担心张伯行被人谋害,沿江列队保护,苏州人民则扶老携幼携带瓜果饭食沿途奉献兼作保护,场面极其壮观感人;如今这第二次判决下来,张伯行回苏州候旨之际,整个苏州家家焚香遮道,为张伯行祈福,从枫桥到葑门,张伯行经过之沿路二十余华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可行。谁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颠倒黑白的判决,人们认为不是皇帝袒护贪官,就是贪官勾结蒙骗了皇帝,否则,不会有这么离奇的判决。
其实,百姓们的判断很有道理,事情还真的和皇帝有关。两拨钦差大臣捣糨糊、弄出一本浑账,原因特别简单——皇帝态度暧昧,他们摸不清楚皇帝的底牌,只好委屈张伯行,做出有利于噶礼的判决。原因同样特别简单:噶礼是满洲勋贵的后代,皇帝对他比对张伯行要亲近信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