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8/9页)
这噶礼不是一般人,他的曾祖父是努尔哈赤时代赫赫有名的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噶礼本人也极受皇帝赏识,因为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正当前线军粮不足,即将影响军心士气时,噶礼及时将粮草送到了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事的顺利进行。此事,给皇帝留下至深之印象,认为他勤敏能干、忠诚可靠,很快就将他提拔为山西巡抚。从此,这家伙贪赃枉法,纵容部下盘剥百姓,把山西人民坑得不轻。《清史稿》说他:“抚山西数年,山西民不能堪。”就是说,这厮主政山西几年,山西老百姓被他搜刮得痛苦不堪。
康熙四十二年,皇帝西巡太原、西安。噶礼驱赶着山西百姓一直迎接到了河北省的望都县,花了三十多万两白银——约合五六千万元人民币,为皇帝修建行宫。迎接到康熙以后,他进献了四位美女给皇帝。康熙揶揄噶礼说:“怎么着,想给我使美人计是不是?把我当什么人了?”(李光地《榕树续语录》卷十八,第828页)康熙虽然没有收下这些美女,有证据证明,从此以后,皇帝对噶礼是更加信任了。此后,凡是弹劾噶礼的监察官员,不是报告送到皇帝手中便没有了下文,就是不让继续追查,甚至还曾经将几位弹劾噶礼的官员撤了职。随后,大约是觉得山西太穷,不方便噶礼施展的缘故,在屡屡被弹劾“贪酷无比”之后,康熙皇帝将他升迁为两江总督,调到了天下最富庶的膏腴之地——江南,让他来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的鱼米之乡大展拳脚。
张伯行则是康熙一朝最负盛名的清官之一,其名声之大,差不多可以和汤斌、于成龙比肩。他比噶礼晚半年被派任巡抚江苏,在此之前,他是福建巡抚。其离开福建时,曾经发生了数万福建百姓拦住马路,哭着挽留他的景象。
来到江苏之后,张伯行很快就意识到,和这位噶礼在一个省里共事实在不好玩,于是,上疏皇帝,以年老体衰的名义,请求退休,求皇帝放归田里。皇帝批示说:“我知道你操守清洁,江苏重地,不得以衰病辞。”把他的请求驳回。就在张伯行进退两难时,发生了这场考场大案,把他身不由己地卷了进来。
十月五日,钦差大臣的判决结果送到朝中复议。帝国重臣复议的结论是:张伯行撤职,噶礼免议。报告呈递皇帝后,皇帝终于正式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他先是把噶礼和张伯行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此二人互参是出于私心,实在可耻。随后,话锋一转,他认为钦差大臣担心噶礼权势显赫,所以不敢较真,害怕给自己招祸,也很可耻。再往后,皇帝明确指出:张伯行的操守天下第一,断不可参;这个判决,是非颠倒,同样可耻。皇帝下令,重新审议再报。
这回,帝国重臣们终于知道皇帝的底牌了。第二天,重臣会议后对皇帝说:皇上的评议极为精辟,天下臣民无不心悦诚服。但如何处理,重臣们还是没有定论。皇帝很英明地指示说:“张伯行居官清廉,天下共知,噶礼的操守,我没法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在江苏,噶礼有本事把江南的一半装进自己口袋。我自幼饱读诗书,要是这样的清官都不能保全,那么数十年读书有什么用!你们这些重臣明明知道张伯行是清官,为什么一言不发!如今,我说出来,你们才表示赞成,晚啦!”
十月十二日,全体朝官一致决议:将二人同时撤职,张伯行是否革职留任,请皇帝定夺。皇帝下令: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
就这样,号称操守天下第一的张伯行,好好地做着官儿,却无端地被贪官牵累,受了个革职留任的处分,成了此案中的输家之一。
噶礼明明天下贪渎第一,却仅仅是被革职。而且,还不再追究其罪行。这简直是贪官污吏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得到的最好出路了,从此,他算是安全着陆,再也不必提心吊胆,他可以用他那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银子,幸福地享受生活了。于是,噶礼成了事实上的赢家之一。
而最大的赢家则毋庸置疑是康熙皇帝。
史书记载说,皇帝的圣旨下达到江南时,江苏百姓欢声如雷,人们纷纷书写条幅贴在大门上,上面大字书写道:“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在宣读圣旨时,曾经出现了数万人拜谢皇恩,齐声欢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壮观场面。半个月之内,有数万苏州百姓手持香火,集体跪在畅春园外,愿意每人各自减寿一年,献给皇帝,愿吾皇长命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