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烨亲政,有人不服(第6/9页)
随后,四辅政大臣下令,在江浙一带进行大逮捕,将所有与这本书有关的作者、作序、刊刻、参校、买书、藏书、卖书者,甚至没有觉察此事的有关地方官儿,一网打尽,前后被捕者达二千余人。最后,有七十人被处死,十八人被凌迟处死,其家属全部被流放到黑龙江,发配给披甲人为奴。早已死去的庄廷鑨,也被从坟里挖出来,焚尸扬灰。遥想当年,那已经不是人间世界,根本就退回到了鬼蜮横行的时代。
这些暴行,发生在康熙皇帝继位之初,当时,他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自然不应该把账记在他的头上。我们已经很难知道这位被称为“宽厚仁慈”的皇帝,对此做何感想,但在当时和后来的大清官方史书上,对此或者轻描淡写,或者不置一词。他们大约也知道,在他们满口称颂的康熙盛世里,以这些恶行开篇,似乎有些说不出口,而那四位辅政大臣和在今天文化人笔下受到崇高赞美的孝庄皇太后则难辞其咎。
康熙皇帝玄烨和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纠葛,主要发生在康熙四年及其以后。其导火索是黄、白两旗圈换土地。
本来,这是一本陈年老账,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当时,正值多尔衮和两白旗声势如日中天之际。因此,在圈占土地、安置八旗将士的过程中,多尔衮便不按牌理出牌,玩了一个花样,把按照顺序应该用来安置镶黄旗的土地,强行安排给了正白旗。按照大清朝的规矩,由皇帝亲领的两黄旗地位最高。如今,镶黄旗事实上被强力打压到了右翼最末的位置,成了正白旗的小兄弟。结果,导致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本来就很难调和的恩怨,更加积重难返。两黄旗将士对此怨恨不已。为二十年之后的这场争斗,埋下了很深很长的伏笔。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属正黄旗,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只有一个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索尼年纪最大,资历与威望也最高,只是,经过一次次官场争斗的血雨腥风,此公老矣,早已不复当年之雄风。他瞧不起苏克萨哈,对鳌拜的凶悍也心怀忌惮,于是,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宗旨,凡事不出头,宁愿受世故圆滑之讥。遏必隆在官场几上几下,也练就了一身琉璃球般滑不溜丢的本事。他特别害怕鳌拜,而且同为镶黄旗,有不少利害与鳌拜是一致的,于是,就在鳌拜的咄咄逼人之下,成了他事实上的同路人。苏克萨哈则正相反,他虽然是鳌拜的亲家,却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这位亲家公。只要有什么事,他都要和鳌拜反着来,遂“积以成仇”。
在四人中,鳌拜最是令人一言难尽。他的军功最多,脾气也最大。史书说他“意气凌轹,人多惮之”,就是盛气凌人、英雄欺人,人们都很怕他。从史料中推断,这个刀头舔血,踩着滚滚人头登上帝国最高层的鳌拜,可能是一个豪勇凶悍、粗暴蛮横但对皇家忠心耿耿的人。他显然缺少政治胸怀与才干,喜欢逞一时之快。他做的那些事儿,更像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豪客,而不是一个担负天下兴亡的政治家。
早年间,鳌拜与出身正白旗的内大臣费扬古有仇。当了辅政大臣之后,鳌拜认为费扬古担任皇宫侍卫的儿子和其他几个侍卫,对辅政大臣不够恭敬,于是,以擅自骑乘御马和用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把这几个人全都杀了。这还不算,不久,又以费扬古心怀怨恨的罪名,把费扬古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又一起干掉,然后,把费扬古被抄的家产一股脑都给了自己的弟弟穆里玛。
这家伙如此生猛,把大家吓坏了,也把孝庄皇太后吓了一跳。康熙四年七月,是为公元1665年,孝庄太皇太后突然决定为刚刚十二岁的康熙举行大婚。一般说来,皇帝大婚就意味着这孩子已经成年,意味着不能再拿他当小孩子看待,意味着不久就可以亲政。更加有意思的是,孝庄皇太后一反皇后要在她老家博尔济吉特部落选的路数,指定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指定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其用意,显然是为了平衡四辅臣的力量,加强索尼和遏必隆对皇帝的忠诚。
此议一出,鳌拜极为愤怒,认为皇帝选后和大婚是国家大事,不应该不和辅政大臣商量,上书坚决反对。谁知,孝庄太皇太后主意已定,不理那一套,两个月之后便为康熙皇帝举行了大婚典礼。经历过三朝风浪、自己也导演过无数风波的老太太,早已深得帝王政治、皇家威权之精髓,大约根本就没把这个粗野的武夫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