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烨亲政,有人不服(第8/9页)
万万没有想到,帝国官场上惯用的这种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居然把小皇帝蒙住了,形成了真正的鸡对鸭讲。他不明白,自己刚刚亲政,正是需要重臣扶上马送一程的时候,况且太皇太后也说过不许辅臣现在退出,这苏克萨哈偏偏此刻要去为先帝守陵,莫非是反对自己亲政不成?小皇帝很不高兴,立即给诸王贝勒大臣发下一道训谕,口气很不客气,曰:“不知苏克萨哈受到了什么逼迫?在这里怎么就活不下去?为什么守陵就是生路?会议具奏。”
鳌拜立即召集会议,结论是,苏克萨哈心怀怨恨,必须逮捕治罪。随后,列举了苏克萨哈不想归政给皇上的二十四款大罪,要求将他和他的大儿子凌迟处死,其余六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三个同族一并抄家处死。
看到这个报告,玄烨这才明白苏克萨哈说不出口的苦衷何在。于是,康熙批示说:“此议不妥,不许所请。”
清代官方史书记载说,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鳌拜捋胳膊卷袖子,在康熙皇帝面前大声吼叫,折腾了足足一天,把个小皇帝吓坏了,最后,除了将凌迟处死改成绞刑之外,其他所有的都照准。结果,苏克萨哈一家人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奈何桥。两年以后鳌拜被拿下,康熙立即给苏克萨哈一家人恢复名誉和原有官位,算是平反昭雪了。据说,苏克萨哈侥幸活下来了一个幼年的儿子,继承了这些名位,好歹算是没有断了香火。
康熙在七月七日举行亲政大典,苏克萨哈在七月十三日上疏皇帝请求为先帝守陵,当日,亲政六天的玄烨派侍卫米斯翰前去责问,七月十五日决定逮捕苏克萨哈等人,七月十七日公布了他的二十四款大罪,随后,便是皇帝被迫同意鳌拜的主张等等。从这些记载中,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蹊跷: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孝庄太皇太后在干什么?
假如皇帝和太皇太后都不同意鳌拜这种做法的话,让人很难想象最后皇帝会被胁迫着同意了对一个帝国重臣如此残酷的处置。我们知道,此时,大清朝已经完成了将八旗制度与大明帝王政治制度完整结合的全过程,这种制度对于皇家权益的保证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两年后,皇家并没有调动军队,也没有大动干戈,只是轻喜剧或闹剧一般就拿下了鳌拜。因此,曾经有人推断,当时,在对苏克萨哈的处置中,可能隐藏着其他不可告人的重大隐情。这个隐情,可以解释为什么鳌拜被记载了那么多大不敬的不法情事,拿下后却被轻轻放过、后来又相继为他平反的原因。
事实上,鳌拜被大清朝官方史料描述得越嚣张跋扈,这样的结果也就越可疑。这种重重举起轻轻放下、雷声巨大雨点微微的情形,不符合帝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清代官方史书完全以皇家之是非为是非,在有新的证据发现之前,的确令人很难完全相信这种充满乖戾和诡异的大清官方解释。此后发生的事情很像是那些瞎编乱造的“戏说”情节。
从幼年开始,玄烨便每天下午练习骑射武功,到晚年,他曾经回忆过当时苦练杀敌本领的情形。苏克萨哈被处死以后,玄烨不动声色地召集了一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侍卫,每天和他们在一起练习摔跤扑击等武艺。据说,有时鳌拜经过这里,看到这帮小青年练得热闹,还会忍不住技痒,下场指点一二。
为了表现皇帝的大智大勇,史书记载说,有一天,鳌拜称病没有上朝,玄烨突然深入虎穴,前去探病。正在图谋不轨的鳌拜慌忙躺到床上装病。机警的侍卫在鳌拜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把尖刀,使在场者无不屏住呼吸,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时,只见十五岁的皇帝拿过尖刀,在手里掂掂,赞扬道:“刀不离身,是咱们满洲的习俗,不错不错。”于是,大家尽欢而散。
在此期间,康熙皇帝为了麻痹鳌拜,让他放松警惕,还不停地为他加官晋爵。每当有不利于鳌拜的奏章时,皇帝便会对上疏者痛加斥责,指斥他们“妄行冒奏,沽名钓誉”云云。帝国官场最高层之阴谋诡诈,由此可见一斑。
大清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公元1669年),是被当时与后世热烈赞颂的一天。这一天,康熙皇帝将那些年轻侍卫召集起来,问他们:“你们作为我的左膀右臂,是怕我呢,还是怕鳌拜?”大家齐声回答:“我们只怕皇上!”皇帝深感满意。散朝后,鳌拜最后一个离去。当他屈膝向皇帝行礼时,这帮小青年一拥而上,把这位国家重臣摁倒在地,随即捆绑起来,关入监狱。其他如遏必隆等鳌拜的所有党羽亲信全部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