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祯大败局:死要面子亡了国(第7/9页)

此时的朱由检万般无奈。他焚香沐浴后祷告天地,请求神灵指示。结果,扶乩之后神仙的回答是:“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祯皇帝看后,默默无言。

正月初三,崇祯皇帝招来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员,询问御寇之策。李明睿请他命所有人等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他: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大明朝祖先开基创业的南京去。就当时的情形看,整个国家只有江浙一带还稍许平静一些。

朱由检沉思良久,说:“这件事关系过于重大,不可随便说出口。”然后,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劝他当机立断,免得事到临头后悔莫及。朱由检说:“这事儿我早就想办了,可没有人赞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边不愿意怎么办?此事重大,你务必保密,切不可轻易泄漏出去。否则,你的罪过不小。”

到此时为止,这“南迁之议”或是朱由检唯一一个延缓大明帝国生机命脉的机会了。可惜,这位皇帝政治才能与个人品性上的重大缺陷又一次在这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作用。哲人曰:“性格即命运”,信哉斯言!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该人的性格与素质决定的。揆度朱由检的一生,便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注释。他的品性表明,把自己吊死在景山下的那棵树上,可能是这位皇帝最恰当的出路。而大明帝国这朱家天下的命运,也由于有了这位皇帝,就此成为命中注定。

朱由检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美貌女子。史书记载,看到她的人,会“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光彩照人。她为朱由检生了三个儿子,二人的感情很不错。这位周皇后自幼熟读经史,与崇祯皇帝很有共同语言。但她从不干预朝政,也不为自己的娘家人谋取什么私利。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有一天,她特别委婉地对皇帝说:“我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家呢。”没想到,朱由检立刻声色俱厉地追问她是什么意思?追问她听谁说要南迁?吓得皇后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张嫣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是朱由检的皇寡嫂。这是明朝有名的贤后。她知书达理,对小叔子很好,曾经帮助朱由检度过了继位之初的困难时日。朱由检特别敬重自己的这位嫂子。然而,她反对南迁,认为这将损害皇帝小叔子的形象。朱由检听说后,马上怒气冲冲地前去质问张皇后,听谁说自己要南迁?张皇后知道事关人命,坚决不肯说出人名。崇祯皇帝再三逼问,最后,张皇后表示,如果皇帝一定不依不饶地逼问是谁说的话,自己可以自杀谢罪。朱由检这才悻悻作罢。

由此,给人造成了一个强烈的错觉,就是皇帝是坚决反对南迁的。诚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可能极度矛盾。一方面,他应该很清醒地知道,南京作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且有重兵驻守。在那里是有可能再图振作的。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两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卫队,随时准备扬帆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别害怕臣民认为自己怯懦,害怕丢面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动摇民心的意思。为此,他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随着李自成大军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无法沉默,他公开上书皇帝,建议立即南迁。崇祯皇帝犹豫不决。

几天后,左都御史李邦华建议,皇帝自己留在北京,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崇祯皇帝犹豫不决。

见此情景,李邦华再退一步,请皇帝将两位皇子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以便拱卫南北两京。崇祯皇帝还是犹豫不决。史书记载说:皇帝“拿着奏疏,绕殿徘徊,一边读一边叹气”——仍然是犹豫不决。

刑部尚书徐石麒提醒大家:“倘若观望狐疑,导致想走也走不了的话,后果就不忍说了。”(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六,徐宝摩小纪)

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位观点极端、忠君爱国、特别慷慨激昂的官员,此人名叫光时亨。他上书皇帝,激烈弹劾李明睿。这一来,皇帝又犹豫了,在朝堂上,他一反私下的主张,慷慨激奋地宣布:“国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