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祯大败局:死要面子亡了国(第8/9页)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再次上书,请求一天都不要耽搁,立即南迁。光时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许多大臣觉得皇帝好像也反对南迁,于是纷纷附议,请杀明睿以安天下。皇帝的表现则是在殿堂上,当着群臣的面,又一次说了许多颇动感情的、同样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话。退朝后,他却极度郁闷,懊恼透顶,对身边的近侍说:“光时亨真该死,我姑且饶他这一次。”这位总是在颠三倒四中杀伐决断的皇帝,偏偏在最需要决断的时候,变得毫无决断。而经过他十七年的杀伐荼毒,如今,他的身边遍布贪渎庸懦、投机取容之辈,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助他挽狂澜于既倒。
时机就这样悄悄地滑走了,皇帝再也不会有下一次机会了。
李自成进北京后,李邦华等主张南迁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杀,坚不投降。偏偏是那位光时亨,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便投降了李自成。翻检史书,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似乎特别适宜这种官员繁衍生息。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这种人便会层出不穷。
史料显示,李自成包围北京之后,那位刑部尚书徐石麒所预言的情形出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曾经多次试图脱出危城,逃往南方,然“欲迁不得”,均没有如愿。最后,他只能在一个太监的陪伴下,走向景山下的那棵树,走向那令他的臣子所“不忍言”的结局。
这种情形虽然令人扼腕,然而,知道了上面的故事之后,大约没有人会反对,景山,真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应该去的地方。
在此前后发生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从西安到北京,一千多公里。李自成在他进军北京的路上,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在山西代州西面的宁武关,他遭遇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代州守将周遇吉杀掉前来劝降的使者,一面加强城防,一面出兵奇袭。在城内弹尽粮绝,城外绝无援兵的情势下,他退守宁武关,居然率兵连连重创李自成大军,李自成有四员骁将战死在这里,士兵阵亡者达一万多人,伤者不计其数。
最后,李自成凭借绝对压倒优势的兵力,经过真正的殊死战,才终于打通了这座关口。周遇吉战死,他的家人全部殉国。这使李自成十分震惊。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刻,大明朝居然还有如此坚强的捍卫者和忠诚无畏的战士。为此,他产生了返回陕西去的念头。因为,与这里比起来,前方许多险关要塞如大同、阳和、宣化、居庸,都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全部都有重兵防守,若是这样打下去,恐怕就剩不下多少人了。
正当李自成已经准备退兵回西安时,镇守大同和镇守宣化的大明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先后送来了请求投降的书信。李自成大喜过望,随后,阳和、居庸守军也开城投降。就这样,他真的如入无人之境地开到了北京城下。到北京城下之后,李自成感慨万千地说了一句话:“要是再有一个周遇吉,我就到不了这儿了。”
三月十六日,崇祯皇帝为了稳定人心,召见了三十三位考选官。皇帝询问他们“安人心、剿寇、生财足用之计”。史书记载说,召见中,皇帝忽而斟茶,忽而磨墨,忽而无缘无故地发笑,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中途,一个太监匆匆走来呈给皇帝一封密信。皇帝看后,脸色大变,随即起身离去。那封密信中报告说,昌平已经失守。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来到北京城下。早朝时,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有人站在那里只是默默流泪。崇祯皇帝显得有些神经质,时不时伏案写几个字,让边上的人看一眼,随即抹去,别的人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说他反复写的是:“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此时此刻,他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这些臣子都是在他十七年执政岁月中,被他培养、训练成这副模样的。
三月十八日早朝,只有三个官员前来朝见皇帝。大约,众人已经知道皇帝在案子上写的字了,所以,大家谁也不敢来触皇帝的霉头。当日深夜,皇帝招来太子兄弟三人,他亲手为三个儿子换上了破旧的衣服,为他们依次系紧衣带,叮嘱他们:“今天你们还是皇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天亮以后,你们要忘掉自己的身份,隐藏好,不要告诉别人你们的姓名。见到老者要叫爷爷,见到年轻的叫叔叔。万一能活下来,要为父母报仇,别忘了今天的告诫。”史书记载说,在场者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