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祯大败局:死要面子亡了国(第5/9页)

崇祯一朝十七年,总共使用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史称“崇祯五十相”,就是崇祯皇帝有五十位宰相还亡了国,讥讽的味道很重。

周延儒在崇祯三年九月,曾经出任过一次内阁首辅,当时,朝廷内党争剧烈,基本没有是非善恶的底线,衡量国家事务与用人的标准大体上以是不是自己人为准绳。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他的家人子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以至于他家的祖坟都被人在夜里掘毁,宅院也被人纵火烧掉。在朝中为首相的周延儒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碑很糟。三年后,他在一场分辨不出是非善恶的官场倾轧中被罢官还乡。

八年后,崇祯十四年二月,国家局势一天比一天糟。一批东林党和复社的人投资几万两白银为周延儒活动,终于使崇祯皇帝想起了他的若干好处,于是召他回京,第二次出任内阁首辅。此次受召的有三个人,其他两人,一个坚辞不就,另一个到京后立即告病回乡,只有周延儒喜气洋洋地前来上任。据说,他的儿子告诉父亲,自己夜里梦见去世的母亲披头散发地抱着自己哭泣,极力劝阻父亲,不要复出。周延儒表示,此次复出,自己将要竭尽全力做好事,以报效皇帝,并且报答那些寄希望于自己的人们。

周延儒复出后,的确做了不少善事,譬如减免各地历年积欠的赋税,为一些冤案平反昭雪,制止东厂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等等,史称“都人大悦”。这些是导致后人为他名列《明史·奸臣传》抱不平的主要原因,却也为他后来遭祸,埋下了伏笔。帝国官场之乖戾吊诡实在令人一言难尽。

崇祯十五年元旦,文武百官朝贺完毕,崇祯皇帝请周延儒等内阁大学士站到西边的尊贵位置上,崇祯向周延儒深鞠一躬,说:“我以天下拜托先生。”然后,又给大学士们鞠了一躬,说:“自古以来,只要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没有不太平的。”在大明帝国,这是臣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的崇高礼遇。可见,崇祯皇帝对周延儒的期待有多么殷切。

然而,此时的帝国官场早就不是周延儒第一次当首辅时的模样了。现在,官员们不但以是不是自己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且一出手就要力图置异己于死地。周延儒在得到一批人拥护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憎恨。譬如,锦衣卫首领骆养性便是最可怕的一位。原因很简单:周延儒奏请皇帝制止东厂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使这些大小特务的权限大受限制,他们无法不恨得牙根痒痒。

不久,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大清议和不成,导致清军再一次大规模进犯。一位名叫熊开元的官员当着皇帝的面,指责首辅和督抚大员们在清军入犯的问题上负有罪责。皇帝命令熊开元写一份奏疏。结果,熊开元的奏疏写得不痛不痒。当时,清军尚未退去,皇帝正为此焦头烂额,看到奏疏后极为恼火,下令锦衣卫逮捕熊开元。偏偏这熊开元是锦衣卫最高首长骆养性的同乡,骆养性遂借审讯熊开元的机会,把周延儒的隐私一一揭发出来。就此,周延儒在皇帝的心目中变成了一副怪怪的模样。

转年,即崇祯十六年三月,正是万物复苏水草丰美的时节。第五次打进关内的清军,创造了一天之内连破二十六座城池的纪录,并且就在山东莒州地区驻扎牧马。崇祯皇帝忍无可忍,他把周延儒等人招来,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周延儒慌忙劝阻,并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皇帝亲征。皇帝冷笑一声,说:“我刚算过一卦,此刻正是出师的良机。先生要是真的愿意去,就立刻出发。出宫门以后就往东走,一定不要向西转。”

周延儒的家在宫门西边,他离开皇宫后,连家也没敢回就亲征去了。

当时,共有四路地方部队赶到了北京,周延儒带着他们驻在通州。史书记载说,他们每天互相宴请,没有和清军打过一仗,却每天早晚各向皇帝报捷一次,并为“立功”将士请求封赏。一个月后,清军主动退出关外,周延儒胜利回京。据说,崇祯皇帝拉着他的手慰劳备至。

没有几天,周延儒谎报军情、欺蒙皇帝的报告便陆续送到了皇帝手中。鉴于周延儒的崇高地位,且长期任劳任怨为皇家服务,崇祯皇帝很给面子,只是将他罢免回家,还赏赐给他一百两白银的路费,他可以享受乘坐国家交通工具、免费在国家招待所中食宿的待遇。周延儒算是平安着陆了,他的儿子也为此大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