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这个汗王不简单(第5/10页)

有一次,皇太极为了犒劳范章京,让范文程陪自己吃饭,饭菜极为丰盛,有不少“殊方珍味”,可以理解成是很罕见的地方土特产、山珍海味等等。范文程迟迟不动筷子。皇太极一看,立即下令将这桌子美味撤下去,火速送到范章京府上,赏赐给范文程的父亲和全家吃。范文程则向皇太极拜谢如仪。

皇太极至矣尽矣。当年刘先主与诸葛孔明之间的际遇也不过如此。

一般说来,但凡正派和有出息一点的中国读书人,一生中都在期盼的就是这种君臣之间的风云际会,头悬梁锥刺骨一生只为这一天。他们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头脑,没有文艺复兴之后、启蒙运动以来的那种人文情怀,也没有“天下王侯千千万万、贝多芬只有我一个”那种人类觉醒后的气概。他们之中的那些最优秀分子,讲究的却也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讲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讲究滴水之恩则当涌泉相报,讲究若以国士待之则必以国士报之,讲究虽千万人吾往矣,讲究为酬答知己则生死以之……

作为大清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人大学士,范文程对于皇太极、对于大清国,也算是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了。从后金汗国到大清国到入主中原,当时中国历史的每一步重大发展,似乎都能看到这位范章京的影子。袁崇焕的死,具有极为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最初的那个反间计,可能就是他帮皇太极出的主意。皇太极死后,范文程在历史发展极为关键的时刻,给多尔衮写了一封信,以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为多尔衮指明了方向。平心而论,这封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果没有这封信,那帮大清贝勒、大人老爷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呢。

在努尔哈赤的铁血政策下,太多辽东汉人沦为女真人的奴隶,读书人为了逃避屠杀,隐名埋姓,沦为奴仆。皇太极下令,以科举考试的名义,在这些奴隶中选拔富有学识的人,并严令不许任何王公亲贵阻拦他们手下的奴隶参加考试。结果,数百名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被充实进各级政府部门。其中,就包括了前清时代的名臣,如宁完我等人。

发生在祖大寿身上的故事则应该算是另一类典型——

与北宋末年出身于显赫的军人世家、自己也成为优秀军人的种师道一样,帝国著名将领祖大寿,出身于大明晚期的祖氏家族。这也是一个显赫的军人世家,帝国优秀的高级将领中,好几位都是从这个家族中走出来的。那位当时威名赫赫备受尊敬、后来名声坏到了极点的吴三桂,就是祖大寿的外甥。

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军人,皇太极对祖大寿很欣赏,可能是惺惺相惜,也可能是为了做给其他祖氏家族的军人看。

大凌河保卫战中,祖大寿弹尽粮绝,不要说军马,全城军民连草根、树皮、皮甲也都全数吃光、木头柴火烧光了,已经开始用死人骨头作柴、烧着吃老人和孩子了。为了保全追随自己的一万多军民,祖大寿硬着心肠杀死一位誓死不降的助手何可刚,投降了皇太极。然后,又欺骗皇太极,说是要回去招降自己的部下亲族,皇太极同意了。结果,祖大寿跑回明军防地锦州后,再无下文。十余年过去了,在松锦大会战中,祖大寿又一次弹尽粮绝,再一次落到皇太极手中,皇太极依然给予了这位虽然欺骗过自己但确是一位好汉的败军之将以极高礼遇。

当时,两次和祖大寿在一起的还有副将祖泽远。祖泽远面对皇太极,恐惧至极,因为他不但上次违背诺言,和祖大寿一起骗了皇太极,而且在后来两军对阵时,还曾经专门将炮口对准了皇太极轰击。皇太极对于惶恐得要死的祖泽远表现得挺大度,说:“你明知道是我,还要对我开炮,的确是太对不起我,太过分了。不然我也不会说你。我对人有什么看法,总是要在心里反复掂量,然后,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过去了就再也不存在心里。你年轻,以后好好干吧,就算是报答我了。”据说,祖泽远感动得泪流满面。(王先谦《东华录》)

这种事情,说说容易,口头上似乎谁都不难做到,若事到临头真的要去做时,可就并不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