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叛国罪审判(第8/8页)

卡尔、洛索和塞瑟尔已经失去了巴伐利亚执政三雄的地位。眼下流言四起,都说他们有可能被捕。36一天之内,慕尼黑街上就有位工人操着浓厚的巴伐利亚口音问道:“卡尔被抓起来了吗?”在审判法庭遭到那位傲慢的纳粹党人猛烈轰击之后,倒霉的前执政三雄变成了更多人的嘲讽对象。在慕尼黑市区的奥古斯丁啤酒馆里,学生们一边晃动着啤酒杯,一边唱着新编成的小调:“卡尔是个骗——子儿,是个骗——子儿,是个骗——案——案——案——子儿!”接连好几个晚上,有位名叫维斯·菲德尔的当地喜剧演员在皇家啤酒馆对面的小剧场里为爆满的观众表演幽默小曲,赞美那几位“一心想要拯救祖国的德国人”。37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为希特勒的表演所倾倒。就像在暴动前曾经评价过希特勒那样,上层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那些最有档次的高端报纸专栏作者们,在希特勒发表法庭演讲后均倾向于将他看作粗野的乡巴佬。“希特勒天生就是无产者,这一点毫无疑问,”卡尔·米施博士在柏林高雅的《福斯日报》(Vossische Zeitung)上这样写道,“他自学成才,集现代教育的各种学识于一身,知道如何以一种神赋的狡猾与技巧灵活运用这些学识。……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可以是论点与对立面。他在演讲中能有效地运用对比、对仗以及三个排比押韵的语句。……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三种,有时会更多。……他的词汇量很少。……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唯一的、绝对的,无一例外,具有原则意义……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人物……但他并不是一个有个性的人。”38

但是,对于那些不太挑剔的人来说,希特勒是一位很有眼力的人,也愿意采取行动,既有拳头又有大脑,文武双全,能够用犀利的语言直戳对手的弱点。因此他是扮演受苦受难的德国普通民众密友的最佳人选。“真了不起啊,这个希特勒!”审判中,一位陪审员对新闻记者汉斯·冯·修尔森耳语道。39这恰恰是希特勒想要给人留下的印象。他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