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罗杰国王(第5/8页)

宴会结束后,他来到巴勒莫教堂,站在高大的圣坛前,参与了基督教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仪式。巴勒莫天主教大主教主持仪式,希腊东正教神父也前来参加,教皇的代表手持圣油。罗杰二世双膝跪下,涂上圣油,首席封臣将王冠戴在他头顶。仪式结束后,他起身站立,教堂大门开启,迎接巴勒莫民众。

西西里见证过许多伟大的地中海帝国,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曾先后统治过这座岛屿。但对这些统治者而言,西西里不过是一个被占领的地方省份,他们需要的只是它生产的粮食。长期以来,西西里被周边更强大的邻国轮流占领,其唯一的重要性就是给遥远的首都提供相应的资源。如今,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尽管与罗杰的说法相反)有了自己的国王。公元1130年圣诞节那天,巴勒莫市民第一次看见了这位耀眼的君主。

然而,无论罗杰二世登上王位的手段多么漂亮,这次加冕也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为了戴上王冠,他支持伪教皇,得罪了支持英诺森的基督徒。当然,彼时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尚不明朗,但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国王加入英诺森的阵营。

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的不懈努力是主要原因。他说服犹豫不决的法兰西国王和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及意大利之外的多数民众支持英诺森。德意志皇帝洛泰尔(Lothair)拒不表态,他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人物,得到双方的极力拉拢。对德意志人而言,阿纳克莱图斯的巨大优势在于控制了罗马,而洛泰尔只能在这座永恒之城加冕称帝。如果当前的形势没有了结,他必然会担忧自己的皇位不稳。由于公众明显更支持英诺森,他尽可能地含糊其词,直至伯纳德亲自登门拜访,他才改变主意。尽管可怜的洛泰尔试图反对,但强烈的公众谴责迫使他做出承诺:亲自率军将阿纳克莱图斯逐出罗马,推翻罗杰二世,扶持英诺森为教皇。

公元1133年春,洛泰尔终于抵达意大利,意外地发现形势对他有利。南意大利人极不欢迎罗杰二世加冕。奥特维尔家族来到意大利不过一代时间,身居高位的诺曼贵族认为他们没有理由臣服于罗杰二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羽翼被他剪除。他们预期洛泰尔即将兵临半岛,于是集结叛军,猛攻数座王室城堡。很少误判局势的罗杰二世起兵反击。他英勇无比,杀敌无数,在敌军面前大出风头,但他自己的军队却溃不成军。这次失利甚至动摇了罗杰二世最亲密的支持者。韦诺萨是奥特维尔家族权力的精神堡垒,其最著名的四位家族成员都安葬于此,但就连这座城市也加入了叛军行列。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各地的王室卫队惨遭屠戮,人们纷纷投奔帝国的旗下。帝国和岛国之间漫长而可怕的冲突一触即发。

罗杰二世显然是更弱的一方,但他保持镇定。洛泰尔同样对叛军的规模和扩张速度感到惊讶,但他尚未做好充分加以利用的准备。叛军首领与洛泰尔会面后,失望地发现后者的军队规模其实被严重夸大了。洛泰尔只带了大约2000名将士,根本不足以攻占罗马或推翻罗杰。

洛泰尔原本以为他的出现足以令阿纳克莱图斯感到紧张,但后者依然屹立不倒。这位诺曼人支持的教皇及其拥护者控制着台伯河畔右岸地区,包括圣天使堡和圣彼得城堡,他们拒绝让步。因此,德皇只能在老拉特兰宫扶持英诺森为教皇,并让后者为自己加冕称帝。此举遭到了整个台伯河畔阿纳克莱图斯支持者的嘲笑。

新加冕的洛泰尔对意大利盟友深感失望。加冕仪式结束仅数天,率领大军攻击罗杰二世的希望便彻底破灭。洛泰尔已经达到了进军意大利的目的,而德意志还有亟待他着手处理的事务。他向伯纳德承诺将会率大军归来,然后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迅速撤退。这番话与其说是严肃的保证,倒不如说只是讨好敷衍。

洛泰尔离开后,叛军的行动也陷入停滞。罗杰二世重整军队,再也无意手下留情。英诺森尽其所能支持叛变的贵族,甚至把所有加入罗杰二世军队的士兵统统逐出教会,但聪明的西西里人从岛上招募了无视教皇的穆斯林。战火烧毁了阿普利亚所有的大城市,其头目全部被处死。罗杰二世往常在胜利之后会宽宏大量,但这一次他只用铁拳对待敌人。他逮捕了发起叛乱的两个贵族,并公开羞辱他们。其中一人被处以绞刑,另一人被迫在前者行刑时负责拉绳,然后自己也遭受同样的命运。罗杰二世志得意满地返回西西里。尽管开年不利,但终究以胜利结束。他所支持的教皇候选人仍旧安然无恙地待在罗马,整个王国和平安定,他本人也成功地挫败了德意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