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罗杰国王(第4/8页)

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贵族,在场所有人都见识了公爵炫目的财富,并重新向罗杰及其两个儿子效忠。出于尊重公爵及其财富,他们重复了旧日的诺言,而且还加上了新的誓词。地方贵族曾误以为罗杰二世的外交手段和宽恕只是心慈手软,但如今发现他是外柔内刚。他们必须发誓不再私自参战,禁止各自领地上的不法行为,所有的土匪强盗都必须交由公爵依法惩处。为了确保最后一项得到遵守(罗杰二世还没有愚蠢到相信他们的承诺),他赋予司法机构相当的权力。如果任何贵族没有遵守誓言,执法人员就会像对待普通罪犯那样追捕他们。诺曼人自来到意大利后长期拥有“领主权”,但这一传统生活方式戛然而止。从那以后,贵族和他们治下的农民一样,也要受法律约束。这是自诺曼人到来之后南意大利最重要的发展。

毫无疑问,多数人希望这些只是暂时的,随着罗杰二世返回西西里就会结束。然而他非常认真。接下来在罗杰二世漫长的统治期间,他要求贵族们在所有公开场合都重复誓言,并实时更新,以防任何人禁不住诱惑,将其忘在脑后。

彼时32岁的罗杰二世取得了巨大成就,胜过吉斯卡尔时代以来的所有诺曼人。他战胜了强硬古板的教皇和敌方叛乱势力,统一了意大利所有的诺曼领地,并实现了比吉斯卡尔更强的统治。然而,和奥特维尔家族其他成员一样,他仍有更大的梦想。总的来说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王国,现在他想要一顶王冠。

当时的教皇绝不可能同意,但罗杰二世非常幸运,因为这位教皇第二年便去世了。最被看好的继承人是拥有犹太血统的枢机主教,人称阿纳克莱图斯二世(Anacletus Ⅱ)。此人颇受欢迎,然而他的支持者尚未来得及有所组织,一些反对他的枢机主教便匆忙选出了一位改革者,名为英诺森。选举团大多数枢机主教支持阿纳克莱图斯,对此深感愤怒。他们依然继续推选阿纳克莱图斯为教皇。因此,之后几个月罗马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互相指责对方的教皇没有合法性。

阿纳克莱图斯家境殷实,频繁捐赠公共娱乐事业,远比英诺森更受欢迎。经过双方几次街头战斗,英诺森也相信了这一事实。他从罗马逃往法国,欣喜地发现形势已经反转。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席卷西欧,这位流亡的教皇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除了在意大利,没有人愿意回到黑暗腐朽的旧时代,看着罗马贵族摆布教皇,但出身高贵的阿纳克莱图斯似乎会把人们带回那个时代。最德高望重的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40也参与其中,支持英诺森。伯纳德看起来只是法兰西一家小修道院的院长,但实际上他统治欧洲将近20年,所倚靠的完全是个人魅力。随着他宣布支持英诺森,法兰西、英格兰国王及德意志皇帝也迅速宣誓声援。

几个月前阿纳克莱图斯还参与了罗马街头的胜利游行,但如今他突然发现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反对自己。惊恐之下,他转而求助尚未明确表态的政治力量——西西里。

罗杰二世唯一的条件也很好预料,就是要阿纳克莱图斯为其加冕。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彼此差异极大,罗杰二世需要王权的神秘感将它们凝聚整合。阿纳克莱图斯并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资本,对此双方都心知肚明。他象征性地思考一番后,便无条件地同意了。

然而,罗杰二世对加冕仪式的举办也非常小心谨慎。他要表明自己的加冕并非教皇突发奇想。尽管教皇可以同意加封国王,但同一个头衔不能被另一位教皇拿去使用。罗杰二世召集大批显贵、修道院院长和主教,正式提出自己应该加封为国王。他声称,西西里在古代曾经就是王国,所以这并非教皇授予的新产物,而是恢复其原有地位。与会贵族鼓掌欢呼,一致同意,然后解散。现在,罗杰二世可以宣称是民众劝进、请他称王;篡位之说根本不存在。他一如既往地通过官方宣传让这种说法得到接受。其手下制作了马赛克,表明他是从耶稣本人手上接过王冠,而非教皇。

加冕仪式于公元1130年圣诞节在巴勒莫举行,人们纷纷涌入这座城市,希望亲眼见证。贵族竞相铺张炫富,当地人每家每户都挂上丝织品,从阳台和窗外撒花欢庆。这场景——正如一位目击者所说——仿佛加冕的是整座城市。此情此景,罗杰二世自然而然是最耀眼的人物。他身着金红两色的礼服,主持了盛大的宴会。就连侍从的制服都使用了高档丝绸,令许多参观的贵族都自叹弗如。宴会使用的餐具也非金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