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7/31页)

可怜了了重瞳子,不见山河绕雍州。

首句,“沐猴”,用“说者”笑项羽为“沐猴而冠”的典故。本句写项羽弃关中而建都彭城,白白使后人耻笑。

次句,“锦衣”,用项羽“衣绣夜行”的典故;“东去”,指项羽离开关中东至彭城建都;“更何求”,还求什么。本句写项羽东去关中至彭城建都犯了大错。

第三句,“重瞳子”,指项羽;“了了”,了不起。此句称项羽长相奇异,但却命运不济。

第四句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东南部外、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此指关中。所谓“山河绕雍州”,指自古得天下者皆凭雍州起家。

项羽

[元]侯克中

破斧沉舟北渡河,英雄到此顿消磨。

入关不解除秦法,失路徒劳怨楚歌。

敌国岂专韩信勇,谋臣唯一范增多。

子婴见杀怀王死,却叹虞兮奈若何。

首联,第一句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第二句写项羽兵败乌江时,英雄之气消磨殆尽。对比鲜明。

次联,第一句写项羽入关未能及时废除秦朝苛法,“失路”,指迷失道路。项羽在垓下突围后,向一老农问路,老农有意误导,致使项羽陷入大泽中,延误了时间,被刘邦的追兵追上。但是,本诗中的“失路”并非指此,而是指垓下战败之时。“怨楚歌”,指《垓下歌》。此联说项羽入关之时未能及时解除秦朝苛法,却在垓下失败之时大唱《该下歌》,批评之意,非常明显。

第三联,“敌国”,指汉刘邦。此联写刘邦手下并非只有一位能征善战的韩信,意在说明项羽失败不仅仅是刘邦手下有韩信,自己手下只有一位谋士范增都不能相容,怎么能怪刘邦呢?

尾联延续了第三联的写法,先写项羽的过失。秦降王子婴被项羽所杀,怀王心也被项羽所杀,因此,在政治上处处被动至极,但是,项羽自己却不能省悟,《该下歌》中还无奈地唱道: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充分肯定了项羽在巨鹿之战立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指出了项羽不废秦朝苛法、杀子婴、诛义帝、疑范增等人生败笔,悲叹项羽不懂得自己所犯的这些错误,反而只会唱《垓下歌》,感慨命运不公。其实,项羽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并非因为对手刘邦有一位军事天才韩信。

项羽

[元]李昱

过人才气更重瞳,惯与神骓立战功。

三户亡秦知气数,诸侯朝楚属英雄。

孤忠亚父头空白,扶义怀王血尚红。

俛仰君臣多愧色,岂唯无面见江东。

元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名作不多,此诗当是元代咏史诗中的佳作之一。

首联二句写项羽因为有过人的才气、神奇的相貌与神马,所以战功显赫。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杠鼎,才气过人。“过人才气”即用此典。“重瞳”,指项羽是重瞳子。所以,首句连用两个典故说明项羽才气过人,相貌特异。项羽有一宝马良驹,名“骓”,第二句写项羽曾多次骑此宝马立下战功。

第二联第一句“三户亡秦”,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典。此语出范增首见项梁时所言。“诸侯朝楚”,指巨鹿之战胜利之后,救赵诸将参拜项羽时的场面(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联写项羽乘秦末大起义之势而起,巨鹿之战立下盖世之功,成为诸侯联军的总盟主。

第三联写项羽的过失。“孤忠”,范增是项羽唯一的谋士,故称为“孤忠”;“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头空白”,指范增的良谋不为项羽所用,此言不实。“扶义怀王”,指楚怀王心,他是项梁所立,被项羽所杀;“血尚红”,即指怀王心被杀一事。此联写了两件事,一是猜忌范增,二是擅杀义帝。诗人以少概多,写出了项羽败亡的原因。

第四联写项羽面对自己的臣民都应该感到惭愧,岂止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无面见江东”,用项羽之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此诗前三联,分写项羽战功、英雄、过失,最后一联,以批评项羽不仅愧对江东父老,也愧对自己西楚国的臣民作结。一首律诗,能够如此全面地评价项羽,且大都为中肯之言,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