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5/31页)
这首诗立意独特。作者从“柔仁”与“暴强”人手,以仁义与残暴相对比,说明刘邦胜利和项羽败亡的必然性,显示了诗人的史识高明。
咏史
[宋]李光
项羽不听韩生之谋,背关怀楚亡征已见。汉王卒用张良计,致齐王信等会垓下。
入关不守旧山河,汉用张良作网罗。
垓下不知兵已合,夜深方讶楚人多。
此诗前有一小序:“项羽不听韩生之谋,背关怀楚亡征已见。汉王卒用张良计,致齐王信等会垓下。”
小序交代了两点:一是项羽背关怀楚,二是张良促成诸侯合围项羽。
第一、二两句,“入关”之“关”指函谷关,此句指责项羽未能建都关中,这是古人论项羽成败时非常普遍的观点。其实,以何地为都城,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放弃关中,返回彭城确是项羽的败笔之一。特别是项羽选取彭城为西楚国国都的理由非常荒唐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认为自己富贵了如果不回故乡,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好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这种认识的落后实在令人感到可悲!“韩生”,即史书记载的“说者”,他曾劝项羽建都关中。作者误记,书为“韩生”。
第三句,写刘邦用张良之计调动韩信等人合围项羽。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项羽的后方受到极大威胁,再在荥阳与刘邦周旋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项羽才决定与刘邦议和东归。但是,韩信占了齐地之后,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刘邦先是非常愤怒,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劝解下,转变了态度,封韩信为齐王,还将大片土地划给韩信、彭越,诱使韩信等合围项羽。
第四句写到夜深了,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发出“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惊叹。
项王
[宋]胡宏
快战焉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
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
胡宏这首诗从“读书”这一个方面总结了项羽失败的原因,立意不俗。
首句“快战”,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下面一段记载: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记载说:项羽于是率领军队到达东城,手下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杀项羽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项羽估计自己此次难于逃脱,于是对手下的二十八骑说:我起兵作战以来已经八年了,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才称霸天下。今天最终困于此地,这实在是老天要我灭亡,而不是我不会作战。今天我要和你们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打胜对方三次:冲破包围,斩杀其将,砍掉汉军的军旗。
所谓“快战”其实就是痛痛快快打一仗。
“焉知”,怎知;“霸术”,称霸天下的方法;“疏”,粗疏。
此句说,项羽只知道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霸术太粗疏了。
第二句,“乌江亭”,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之处;“独欷嘘”,指项羽垓下突围之前所唱《垓下歌》。
第三句,“万人”,指项羽小时只愿学习的“万人敌”兵法;“三尺”,指三尺长剑,此指剑术。此句说,项羽出神入化的兵法与无人可挡的剑术都在此时失去了作用。
第四句,诗人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当年不愿读书。前人多喜用项羽没有建都关中、匹夫之勇等作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此诗别开生面,指出项羽自小不爱读书,不能接受先贤智慧是他最终败亡的主因。
读书明智且明理,项王未解此中理。九泉之下若有知,不知霸王作何想。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大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此诗为陆游评价项羽的名作。
首句,“八尺”,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一句;“千里骓”,源于“常幸从駿马名骓”,和“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数句。此句写项羽的雄姿,身高八尺,座下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