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4/31页)
重瞳似舜终何益,三户亡羸谶亦休。
江左岂无秦父老,关中已属汉诸侯。
万人一剑都无用,怕见虞姬地下羞。
本诗首二句,“逐鹿中原”,写楚汉战争。“志未酬”,写项羽壮志未酬,最终失败。“息兵”,即议和。“割鸿沟”,指刘邦、项羽以鸿沟为界。这两句是写项羽逐鹿中原未得成功,最后划鸿沟为界,相安无事。
次二句,“重瞳”,指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是“重瞳子”,即眼中有两个瞳仁。舜是重瞳子,因此,古人认为“重瞳子”是贵人之相。“终何益”,最终有什么用。“三户亡赢”,为时人俗语。范增第一次面见项梁时就曾说此言。诗中明用此典。“谶”,谶言,一种带有预见性的语言。这两句写项羽生有“重瞳子”,与舜一样生有异相;而且,楚地普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但是,项羽的“重瞳子”最终有何用,“三户亡秦”的谶言又有何用?
第五、六两句,“江左”,指江西、江北。“秦父老”,指秦地百姓。“汉诸侯”,指刘邦,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封刘邦为汉王,故称。这两句说,江北并非没有秦国百姓,但是,关中之地早已被汉王刘邦所有。
最后两句,“万人一剑”,指项羽自小不愿识字,也不愿学剑法,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但是,学会了“万人敌”的兵法还是败给了刘邦,所以诗中称“都无用”。“虞姬”,是追随项羽多年的宠姬,垓下之围时被迫与项羽分别。诗人认为:项羽恐怕羞于地下见到虞姬。虞姬跟随项羽多年,但是,在大难来临之际,项羽还是自己逃命,将虞姬一人扔下;地下如果见到虞姬,项羽又该说什么呢?
本诗结尾构思奇特,以项羽羞见虞姬结尾,出人意表。
项羽泣别图
[明]朱诚泳
手拂千金剑,灯前慷慨歌。
虞兮骓不逝,泣下复如何。
这是明代诗人朱诚泳为霸王别姬图所作的一首题画诗。由此可知,项羽泣别虞姬,在明代已经成为画家题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剑”,写项羽别姬时的雄姿。次句“灯前慷慨歌”,写项羽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骓不逝”,化用项羽《该下歌》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两句为一句,写此时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心境。第四句“泣下复如何”,是作者对霸王别姬的评价:泪下又该如何呢?
诗人认为:项羽与虞姬的慷慨悲歌并不能挽回二人生离死别的悲剧,也不能挽回项羽的败局。“泣下”又该如何,即是此意。
这首题画诗前三句咏画面所画,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态度:明褒实贬。
二、千古漫漫说得失
大起大落,从政治权力的巅峰迅速跌入人生的最低谷,不得不自刎乌江,项羽的悲剧命运令人喟叹,其政治转折令人惋惜。项羽怎么了?是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探寻其政治失误的诗歌占了很大部分。历来追究得失的诗歌多如牛毛,但多针对一朝一代;集中探讨一人之政治得失的诗歌,以项羽为多。
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首句的“沛公”,指刘邦;“百万”,极写刘邦的兵力之多,实际上刘邦入关时仅有十万军队;“保咸阳”,指刘邦入关之后,在张良、樊哙的劝导下,对咸阳采取了保护性措施,没有对其实施报复性的屠杀,因而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
次句的“柔仁”,指刘邦采取的仁义之举;“暴强”,指项羽入关前坑杀二十万秦降军,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并将咸阳秦宫付之一炬;“伏”,战胜。全句说:自古以来,仁义之师总是能最终战胜残暴之军。意即仁义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残暴的项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项羽垓下败亡之际唱的《垓下歌》;“君”,指项羽;“恨”,憾,遗憾。此句说:项王不必因为垓下兵败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遗憾。
第四句,“拔山”“盖世”,皆为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中的词语;“故应亡”,所以招致灭亡。此句言:正因为项羽认为自己力能拔山、气可盖世,武力强大,所以,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