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9/31页)
项羽这场大战打得非常精彩,丝毫没有匹夫之勇的味道!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我们不知道项羽是如何指挥这场战斗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彭城大战是项羽军事指挥艺术的天才显现。这种军事指挥艺术,一是表现在攻击方向的选择(选择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西方),二是表现在战争的突发性,三是表现在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优势。
这里又哪里有一点“匹夫之勇”呢?
明摆着是项羽指挥他的三万骑兵,摧枯拉朽般地收拾了刘邦,彻底打破了刘邦的迅速灭项之梦,也使刘邦第一次领教到项羽的军事才干。不仅刘邦对此战印象极深,刘邦的士兵也领教了楚军的剽焊。后来汉军一见楚军,特别是一见项羽率领的楚军就心怯胆战,不能说和彭城之战没有关系。
刘邦原来是速胜论者,满心想的是一举灭项,统一中国;彭城之战使他清醒了。可见,彭城之战多么重要!项羽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使彭城之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最后,我们看看荥阳会战。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楚汉之战,是刘、项两人成败的关键。在荥阳会战中,荥阳、成皋一直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项羽虽然是一尊战神,但是,在成皋之战中,这位战神的神勇并没有发挥出来。一夺成皋打了整整一年,项羽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后来抓住了刘邦的软肋,集中攻打刘邦的粮草线,这才打得刘邦喘不过气来,仓皇出逃。
无论项羽打得顺手还是不顺手,项羽都没有逞匹夫之勇。最终一夺成皋也是点准了刘邦的死穴——后勤生命线,而不是项羽手持利刃突人刘邦大营,杀得刘邦溃不成军。如果项羽真是遥一人之勇,一人冲人刘邦大营,大展拳脚,那我们倒真要对项羽刮目相看了。断了军粮的刘邦最后让纪信装扮成自己,吸引楚军的注意力,自己则从另一城门逃了出来。
二夺成皋是项羽强攻荥阳,刘邦不敌项羽军团的勇猛,只好与夏侯婴两个人逃出了荥阳。
这里还是没有匹夫之勇。二夺成皋靠的也不是项羽的匹夫之勇,而是整个项羽军团强大的战斗力。
如果非要找项羽匹夫之勇的事例,那么,下面这段文字或许可以做个例子:“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
这是史书记载中可以称之为“匹夫之勇”的一段文字。细读此段文字,人们仍然可以发现,项羽要和刘邦决斗,亲自披甲上阵,瞪眼大吼,主要是政治幼稚,其次是急躁易怒。项羽并没有因此独闯汉军大营,也没有不顾个人安危,瞎闯一阵。
既然如此,韩信为什么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重温韩信批评项羽的一段名言:“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在这段名言中,支持韩信评价项羽“匹夫之勇”的有两个理由:一是项羽夺人心魄的吼声;二是不能任用贤将。项羽叱咤疆场的勇气无人可比,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项羽就是逞“匹夫之勇”。细读这段名言,其实,韩信主要是认为项羽“不能任属贤将”。
这番话是韩信从项羽手下跳槽到刘邦帐下后所说的。韩信所说的“不能任属贤将”应当主要指他本人。项羽不能慧眼识英雄,特别是不能识别韩信是这一时期一流的军事家,的确是项羽的一大失误;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是人杰啊!韩信在刘邦手下先是差一点被杀,后经夏侯婴救下,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也没有任用他。即使萧何推荐了韩信,刘邦也只是看着萧何的面子,打算给韩信升升官。但是,这种升官并不是刘邦重用韩信,而是为了不驳萧何的面子,以免萧何走人。
据此而言,项羽不识韩信,刘邦也不识韩信。大概是韩信推销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所以,项羽、刘邦都不能认识他的真正价值。其实,夏侯婴、萧何,也只是在和韩信交谈后才认识韩信的价值的。为什么项羽、刘邦不能和这位军事奇才谈上一番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