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8/31页)
自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后,以此评价项羽者代不乏人。项羽真是因为“匹夫之勇”而败亡吗?
三、“匹夫之勇”是项羽败亡的原因吗
“匹夫之勇”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孟子认为:手握利剑,口中大喊着“谁敢挡我”,这就是匹夫之勇。匹夫之勇的特点是“敌一人”,就是一个人与敌决斗。
楚汉战争中的名将韩信曾以此语批评项羽:项羽这个人大吼一声,上千人都会吓得瘫倒在地上;但是,他不善于使用属下的将领,这只是匹夫之勇啊(项王唯嗔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韩信的这番话只是他一个人对项羽的评价,至多是个一家之言。但是,这一家之言却成了今人批评项羽的一个重要理由。
这似乎不太合适!
第一,韩信一家之言,未必合乎事实,岂能成为千古定案?
第二,韩信之言即使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今人岂能躺在韩信的评价上不再做出今人的评价?如果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只停留在古人的结论之上,还要今人干什么?重复古人的话不就行了吗?
因此,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切切不可作为今人评价项羽的唯一说辞。
匹夫之勇的最大特点是凭一人之力,逞一人之强,《孟子》对“匹夫之勇”所下的定义即是此义。
项羽的行事与匹夫之勇有着较大的距离。
第一,《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项羽少年时之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他要学“万人敌”,而不愿学一对一的击剑。不学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说明项羽自年轻时就不喜欢凭一人之力,而要学习指挥千军万马的“万人敌”。“万人敌”就是统率千军万马,凭借全军的力量打败敌人。
第二,项羽一生领导的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会战),项羽都没有逞一人之勇。
先看巨鹿之战。这场战役是反秦武装和秦朝主力的生死决战,也是项羽登上政治舞台的关键一步。这场战役,项羽在杀宋义、夺军权之后,先派勇将黯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
而且,项羽率先攻击的是章邯带领的二十万秦军主力军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邯军团,断了长城军团的粮道。然后,集中力量攻打围攻巨鹿的长城军团,并彻底消灭了长城军团。
消灭了长城军团之后,项羽率军与被击溃而尚未被消灭的章邯军团相峙了半年之久;同时,又采用政治攻势,瓦解章邯的军心。
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程,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此时章邯对外面临项羽军团的巨大军事压力,对内备受赵高的猜忌,内外交困的章那请降。
这场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指挥若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表现了一位军事家的天才。在现存的文献记载上,我们丝毫看不到项羽仅凭一人之力的匹夫之勇。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的指挥艺术。
这里哪有“匹夫之勇”呢?
如果项羽凭借的是“匹夫之勇”,那么,他需要“破釜沉舟”调动全军将士的积极性吗?
再看彭城之战。这场大仗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正面对决,因此对双方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刘邦这次是下决心要一举灭项;项羽则是自分封天下诸侯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项羽政治上多么幼稚)。
这场大战兵力悬殊非常大,刘邦有五十六万大军,项羽只带了三万骑兵。
但是,项羽的决策非常正确。项羽避开了刘邦正面布防的彭城之东和彭城之北,将兵力布置在彭城之西的萧县,战斗也是从萧县打响的。由于攻其不备,加上骑兵打步兵的优势,项羽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的建制完全打乱,刘邦几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完全成为败兵(兵败如山倒)。
刘邦狼狈到只有一个夏侯婴(滕公)为他赶车,一路狂奔,后面是几千名楚兵在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