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儒评秦(第5/6页)

刘邦起兵之后,曾经痛骂郦食其,你这个不懂事理的儒生,“天下同苦秦久矣!”(沛公骂日: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陈胜派往原赵国攻城略地的大将武臣也说过:“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刘邦、陈胜、武臣都讲了一句共同的话: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这六个字值得我们深思:“天下”,指范围之广;

“苦秦”,指民众深受大秦帝国之害;“久矣”,指时间之长。六个字说尽了天下百姓群起响应陈胜、吴广的根本原因是百姓长期饱受秦祸,早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说明大秦帝国此时已经尽失民心。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因为违法,担心被武帝追究,打算谋反。刘安找到了手下最有军事才能的门客伍被(pi,皮)商议叛乱之事,但是,伍被拒绝支持淮南王刘安的叛乱。理由只有一点:淮南王叛乱不可能成功!

伍被为什么认为淮南王的造反不能成功呢?

因为没有民意支持。

淮南王刘安认为,当年的陈胜、吴广没有“立锥之地”,就凭他那八百人竟然搞成功了,进兵到关中之时竟然有数十万大军。我淮南国再小,总还有十几万军队;而且,我淮南王的军队素质比起陈胜、吴广强多了。他们能行,我为什么不行?

伍被认为,秦始皇的暴政苛法导致天下百姓无法忍受,民间早已积聚了巨大的反秦能量,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激活了这股能量,这才出现了天下纷纷响应的局面;如今,武帝虽然穷兵黩武,但是国富民强,整个天下完全不具备这种反政府的强大民意。

伍被的话道出了陈胜、吴广起义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天下没有蕴藏着这种巨大的反秦能量,谁也不可能调动千千万万的百姓参加反秦大起义。

这股巨大的能量就是离秦、怨秦、叛秦、反秦的民心!

综上可知,贾谊《过秦论》论述的大秦帝国速亡的四大原因条条切中要害,秦始皇对不施仁义、大臣失语、民心尽失都负有极大的责任。

以贾谊为代表的汉儒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大特点:一是评价较低(近乎全面否定),二是实用性强(重在讨论大秦帝国的速亡)。

其实,秦始皇也不是全无是处,大臣失语也不是最初就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兼并六国之前大臣们在秦廷上常常是敢于讲话,而且是讲真话、实话;当时的秦王赢政也曾有过两次知过善改的良好记录。

第一次,郑国间谍案出现之后,秦王赢政在大秦国旧贵族的喧嚣中错误地下达逐客令,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立即收回成命,重用李斯。

第二次,灭楚之时,青年将领李信力主二十万大军可以灭楚,老将王翦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赢政认为王翦年老胆小,于是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灭楚,惨遭失败。赢政得知李信兵败之后,亲自到老将王翦家中道歉、认错,诚恳邀请王翦出山,并且满足了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出征和他个人所有的物质请求。

李斯上书,王翦直言,说明此时的秦王赢政深知堵塞言路是为政之大忌。所以,他以自己的行动倡导大臣进谏。

赢政的这两次知错改错,第一次为秦国挽回了大批六国人才,为兼并六国储备了大批有才之士;第二次是重用了能臣王翦,集中全秦之力,灭掉了土地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最终兼并六国消灭了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

秦兼并六国成功之后,赢政改秦王为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这标志着赢政的头脑从此极度膨胀,再也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可能犯错误。兼并六国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自己从此事事正确,一个人人生前期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人生后期的成功。

秦始皇自此再也没有承认过自己的错误,因为他已经意识不到错误。

秦始皇第一次灭楚之后承认自己有错是因为打了大败仗,战争以鲜血教训了他,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兼并六国之后,秦始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一个接一个开工,求仙问道,频繁出巡,不立太子,不立皇后,焚诤书,坑术士,北击匈奴,南征越地,给秦国子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秦始皇的这些暴政并不能如兵败楚军一样立即让秦始皇意识到犯了错。何况兼并六国的成功已使他飘飘然,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