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儒评秦(第4/6页)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葬送了大秦帝国,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留下了一整套统治模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直到辛亥革命,才最终在形式上终结了皇帝制度。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帝王思想的完全清除尚需时间。
第三点,不施仁义。贾谊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秦始皇不施仁义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崇尚法家,二是遵循水德。
大秦帝国显然没有尽杀儒生,朝廷中还有儒学博士叔孙通。可是,秦始皇却非常喜欢韩非那一套法家的独裁专制理论。所以,法家的专制思想在秦始皇后期逐渐成为他施行独裁的理论基础。焚诗书,禁锢思想,都是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与支配。儒家的仁义完全不适合秦始皇的口味,儒家思想对巩固专制统治的巨大作用秦始皇完全不能认知。
水德说让秦始皇认为水德属冬,崇尚杀伐。所以,严刑峻法是水德王朝的特点。这种五德终始的理论严重误导了秦始皇,让他迷信刑罚。
第四点,尽失民心。贾谊论述大秦帝国尽失民心也是极其中肯的。
贾谊论秦始皇是从大秦帝国的速亡开始,因为大秦的速亡给汉代人的刺激实在太强烈,所以,讨论的出发点是秦朝速亡;而讨论秦朝的速亡又是以陈胜、吴广和山东六国力量的对比进行的,因为这最让贾谊惊叹不已。秦灭六国势如破竹,可见,秦国比六国强大得多;但是,强秦却败于陈胜、吴广。难道陈胜、吴广比六国还要强大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耰棘矜,非铦于钧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贾谊认为:陈胜的地位远比六国之君低得多,陈胜军队的武器、素质比六国军队差得多,至于统兵的将领更赶不上六国的将帅,但是,六国于秦却败得一塌糊涂,陈胜于秦却赢得了天下的群起响应,最终推翻了强大无比的秦帝国。
陈胜面对大秦帝国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让贾谊惊呆了,所以,《过秦论》两次拿陈胜与六国对比,而且还专门为陈胜书写了一段。不过,贾谊笔下的陈胜实在是不堪人目的下三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乏人,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陈胜不是名门望族,地位十分低下,陈胜的才能连中等水平也达不到,陈胜的富有更是无从谈起,只是个戍边的小卒。总之,在贾谊笔下,陈胜是一个“六无”之人:无才,无德无地位;无财,无名,无依靠。但是,他竟然能成大事,岂不怪哉!
陈胜最大的神奇就在于,他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振臂一呼,竟然能造成导致大秦帝国灭亡的全国性民变!一个如此不值一提的陈胜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势的大秦帝国呢?
因为陈胜面对的大秦帝国与六国面对的秦国已完全无法相比。六国面对254的秦国是一个具有坚强核心、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秦国;陈胜面对的大秦帝国却是一个民心尽失、人人自危、个个欲叛、元气大伤的大秦帝国。
失不失民心看什么?看天下百姓对陈胜、吴广发动民变的反映。陈胜、吴广因为误期将被判死刑,因此,在进退维谷的困境中选择了造反。这场八百人的起兵最终会是什么结果?陈胜、吴广自己也不可能有太高的预期。他们是被逼无奈才反的。但是,让陈胜、吴广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点燃的反秦烈火竟然获得了天下百姓的群起响应。
为什么陈胜、吴广发动的这场民变会让天下百姓云集影从呢?关键是天下百姓早就对秦国暴政极度不满了,只差一点火星,就能引发连环大爆炸,就会炸翻整个大秦帝国。陈胜、吴广就是点燃这场大爆炸的一枚火种。
陈胜、吴广在商议起兵时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刘邦在起兵反秦之初,曾经在沛县城外向城中射进去一封帛书,告诉沛县父老:“天下苦秦久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一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