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儒评秦(第3/6页)
第三,皇帝易人。皇帝制度是典型的终身制。老皇帝总是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小车不倒只管推;所以,老皇帝不死,新皇帝不立,老皇帝的弊政就不能终止。皇帝易人有三种模式:一是皇帝死亡,二是宫廷政变,三是易代易帝。
但是,这三点都不容易。
先说皇帝死亡。皇帝死亡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生命的代谢有它自己的规律,因此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位昏君尽早过世。
既然昏君不死,那就只好以另一种办法,人为地除掉他。这就是政变!
政变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且,即使政变成功谁也无法保证继位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明君。
最后一招就是通过易代易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下而上的民变,或者称之为农民起义;一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军事力量逼迫皇帝退位。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王朝,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王朝,都是易代易帝。
综观中国皇帝制度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政变、易代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成功率都不高,因为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要皇帝认错,下罪己诏也极其不易;唯独大臣们的劝谏是皇帝制度下自我修复的一种最易实施的措施。
大臣失语对任何帝国都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一位独断专行的皇帝时时事事都处理得当,朝议是在常态下修复帝国偏颇的最佳途径。秦始皇称帝之后,朝议渐渐成为一种形式,因为,“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大臣们面对这样的皇帝还能说什么,还能做什么?大臣的失语是皇帝制度的必然。
一个王朝的制度到了大臣们都不敢为它的长远利益进行评说的程度,这种制度岂不是完全僵化了吗?它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这一点不仅贾谊看到,早于贾谊的汉初名臣贾山也说过: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诔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汉书·贾山传》)。
秦始皇确实不知道他已经把大秦帝国推到死亡线上了!原因是秦始皇已经丧失了自我认识和判断的能力,他手下的大臣们又不能发表意见。
贾谊认识的局限在于他只看到了大臣的失语,但是,他认识不到大臣失语的原因是什么。大秦帝国一向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看不出秦始皇晚年的种种过失吗?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他们不发表言论呢?大臣失语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皇帝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将皇帝置于权力的顶峰,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必须绝对服从皇权。这样,皇帝就高高凌驾于全体百姓与大臣之上,对话的基础已经不存在。这种制度的设计带有一种先天性缺陷,它存在一个至尊至贵的塔尖,高高坐在这个塔尖之上的最高统治者不受任何约束。任何制度都不应预设一个不受约束的统治者。没有谁的屁股摸不得!如果预设了这么一个最高统治者,它就可能成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
从历史上看,秦始皇取代的周王朝,周天子虽然是天下的共主,但是,周天子并没有直接控制天下的能力,周天子的统治是通过大大小小的诸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周天子是通过分权给天下诸侯来治理天下,由于分权,周天子的权力自然受到了限制。
至于商王朝,商代国君极重鬼神,商王的任何行事都要占卜,求得神的“指示”。因此,神权成为制约王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历代商王也要将权分给鬼神。
商王与周天子都要分权,这是商王、周王和秦始皇最大的不同。
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与商、周都不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一人任免。大秦帝国虽然也重祭祀,但是,皇帝已经高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神权相对于皇权也被逼退了。
大臣们面对这样一个处于至尊地位的皇帝,毫无办法。国家政事的好与坏全凭皇帝个人的素质和品格。在这种制度之下,要求皇帝个个是明君太困难了。即使是明君,还会有前后的变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却贪图享乐,葬送了大唐江山,也葬送了自己。这类前明后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代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