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指鹿为马(第5/6页)
但是,这种决定朝政的方式从根本上斩断了大臣们和皇帝的联系,秦二世从此再也听不到大臣们的意见。这就为赵高控制秦二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后说示高。秦二世在禁中就能处理天下万机,充分显示了皇帝的万能和高明。这明明是赵高给秦二世戴的高帽,但是,他就是喜欢这样的高帽。
赵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二个举措是断臂。
李斯是沙丘政变的支持者,也是秦二世一朝的中流砥柱。但是,秦二世不上朝之后,作为丞相的李斯见秦二世也非常不易。李斯只有到宫中通报,得到允许,才能见到皇帝。正是这一背景,断送了李斯的性命。因为赵高一方面诱使秦二世不和朝臣接触,一方面欺骗李斯让他在非常不恰当的时候求见秦二世,每每打断秦二世的兴致,惹得他大为恼火,他误以为李斯是有意在他寻欢作乐的时候给他添乱添堵。赵高就趁机向秦二世进谗言,导致李斯被杀。如果秦二世正常上朝,李斯完全有时间、有机会向秦二世进谏,李斯的悲剧也许不会因此引发。正是因为赵高隔绝了秦二世和朝臣甚至是丞相之间的联系,秦二世才会听信谗言,误杀李斯。杀了李斯,也就斩断了秦二世的左膀右臂,赵高代替李斯当了丞相,秦二世的死期才会迅速临近。
到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杀尽了所有的忠臣志士之时,秦二世自己的生死已经掌控在赵高手中了。秦二世的死期也就到了。
秦二世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责备赵高处理关中“盗贼”不力。
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直接引发了秦末如火如荼的大规模民变。秦二世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
听闻天下大乱,秦二世施行鸵鸟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愿听到四处民变的消息。所以,从关东来的使者报告说山东民变,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狱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的使者汲取了前人讲真话却锒铛入狱的教训。
所以,当秦二世再向使者问及山东状况时,使者们全都说了谎话,只是一些毛贼,各地的郡守把他们全都抓起来了,不值得皇上担心(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秦二世一听,乐坏了(上悦)。
最典型的人物是叔孙通。叔孙通是秦始皇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发动民变之后,使者迅速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秦二世。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卒攻城略地,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博士、儒生三十多人说,聚众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镇压。秦二世一听就火了。叔孙通走上前说,各位先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而为一,毁城池,销兵器。何况明主君临天下,还有完备的法令,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正在搜捕他们,并严加惩处,不值得忧虑(叔孙通前日: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秦二世一听,高兴地说,好啊。又问了一遍诸儒生,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秦二世下令,凡说是造反的一律洽罪,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独独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退朝之后,一些儒生责问他,先生为什么只说讨好的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我几乎逃不出虎口!随后,得到赏赐的叔孙通立即逃离都城,辗转投奔几位“老板”,最后投靠了汉王刘邦,成为为刘邦手下的要臣。
叔孙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善于自保的经典。他得到秦二世的褒奖,这说明秦二世面对遍及全国的反秦大起义不愿意也不敢承认,只有叔孙通的“盗贼说”最能让他获得安慰,所以,独独只有见风使舵的叔孙通受到秦二世的厚赏。叔孙通看透了秦二世的鸵鸟心态,他面对讲真话丢命、讲假话受赏的专制皇帝,先讲假话后逃命。至于叔孙通逃出秦都咸阳投奔反秦义军,最后辗转到刘邦手下,成为刘邦功臣一事,我们姑且不讲。但是,从叔孙通事件中,我们知道了秦二世面对反秦大起义的真实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