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指鹿为马(第4/6页)
这就是主动规避政治风险。
秦二世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但是,却受了赵高的愚弄。
赵高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愚弄秦二世呢?
第一,让秦二世与群臣隔绝。
赵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一手就是隔绝秦二世和大臣们的联系。秦始皇从发动兼并六园的战争开始,一直非常注意和大臣们共商大事。秦国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都是在秦始皇和大臣们的议论中形成的。比如兼并六国从何人手,大臣们意见并不统一。秦始皇就在朝堂之上让韩非、李斯等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他作为总裁判长,最终支持了李斯灭韩的主张。可见,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前例来有非常完备的朝议制度,这种制度的本身保证了秦始皇和大臣们共商国是。由于有大臣们的参与,秦始皇的决策才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秦始皇个人的独断专行和决策错误。大政方针上的失误是任何一届政府最大的失误。
但是,秦二世即位之后,赵高对秦二世说,先帝统一天下时间长,所以,大臣们不敢任意妄为。您刚刚即位,又非常年轻,最好不要和大臣们一块儿议事,因为您对朝政也不熟悉。假如您处理时稍有失误,说了外行话,等于在朝臣面前示短献丑(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皇帝称“朕”,应该独揽朝纲。所以,一定不要多和朝臣们接触。不接触的最好办法是不见大臣,在宫中自己决断大事。于是,秦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赵高的这个主意将秦二世和大臣们的联系完全斩断,秦二世成了孤家寡人。
赵高为什么会出这种馊主意呢?
一是害怕大臣告状。因为赵高当上郎中令之后,“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杀了那么多人,报了那么多私仇,他怕有人向秦二世告状(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
二是便于控制秦二世。秦二世不上朝,他如何处理朝政呢?和赵高拍板决定。所以,朝臣们很少能见到秦二世。秦二世只能和他信任的赵高一同处理朝政,赵高自然对秦二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秦二世为什么会听信赵高的这番“理论”呢?
一是信任,二是方便,三是示高。
先说信任。赵高和秦二世最亲密的关系在于他们的师生之谊,赵高曾教秦二世法律,这是其一。赵高又首议篡改遗诏让秦二世当上了皇帝,他能不信任赵高吗?这是其二。秦二世不懂朝政,处理朝政须事事依靠赵高,这是其三。有了这三条,秦二世对赵高是信任有加,深信不疑。
再说方便。秦二世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他刚一即位,想到的就是享乐。胡亥认为,人生一世,转瞬即逝,生老病死,无法左右。所以,秦二世一当上皇帝就想“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他既想享受人问的一切荣华富贵,又想长保天下的太平无事。虽然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是,秦二世愿意冒险一试,因为他深知生命太短暂了。
此时的秦二世刚刚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为什么对人生看得如此悲观?因为他从父皇赢政一生勤劳执政、五十岁撒手人寰中汲取了教训。
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理解了的未必能够深刻地感受,感受到的才能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短暂的一生对秦二世来讲可谓刻骨铭心。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唯一随行的儿子即是胡亥,但是,刚刚五十岁的秦始皇,出发之时还非常健康,毫无得病的症状,仅仅几个月的光景就一病不起,命归九泉。胡亥目睹了父亲由鲜活到死亡的全过程,这对于一位刚刚二十一岁的年轻人来说,太残酷了。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刺激的人才会有如此深的震撼。
由于秦二世把人生看得很悲观,赵高建议他居禁中处理朝政,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不上朝,仅在宫中和他最信任的老师一起处理朝政,这比起上朝听政,自然是又快捷又方便又省时又省力。和老师赵高商议朝政,没有了杂七杂八的议论,六根清净,赵高又善于阿从,所以,秦二世自然非常乐意这种方式。这等于取消了坐班制,变成弹性工作制,在家上班。秦二世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