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斯之死(第4/6页)
有三大原因:一是遇到野心勃勃的赵高;二是李斯自身难辞其咎;三是难以抵抗皇帝制度。
先说赵高的野心勃勃。
赵高之所以能够发动沙丘政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到了李斯的支持。
所以,李斯与赵高同因沙丘政变而受益。李斯原来是秦始皇的丞相,手握大权,沙丘政变只是保住了李斯的丞相之位,其他无变化。赵高则不同,他在秦始皇手下虽受信任,但他是近臣而不是重臣。地位、权力、声望都远远不及李斯。所以,赵高在沙丘政变中的受益远远大于李斯。沙丘政变之后他当上了地位特殊的郎中令。
但是,赵高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相反,他的野心越来越大,李斯也成为他“进步”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赵高才设计陷害李斯,借此除掉他,以便取而代之。
赵高设了一个套,面见李斯,建议他向秦二世进谏,这恰恰是李斯此时最愿意向秦二世讲的。所以赵高一说,李斯立即答应。之所以答应,一是李斯早有此念,二是赵高的恭维使李斯误以为劝谏秦二世是身为重臣的自己最该做的事。但是,李斯万万没有料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陷阱。赵高偏偏在秦二世和嫔妃们最亲热的时候通知李斯进谏,三次打断秦二世的兴致,惹得秦二世极为不满,赵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憎恶李斯。
李由在战场上的失误给了赵高一个理由,最终成为除掉李斯的一个突破口。
李斯死后,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国事无论大小,一律取决于赵高。
赵高的目标至少是成为威震天下的权臣、重臣。李斯在位,赵高目的难逞,所以,不仅蒙毅、蒙恬兄弟在必诛之列,李斯也在必诛之列。但是,李斯直到赵高向自己开刀之时才发现赵高的阴谋,其时,李斯想通过以攻为守保全自己,但是为时已晚。
论政治才干,赵高根本不能和李斯相提并论;论搞阴谋诡计,李斯远不及赵高。赵高看出了秦始皇留下的政治漏洞,将胡亥、李斯一个个先后制服,实现了沙丘政变,最终又设计杀害了李斯。
再说李斯难辞其咎。
第一,他助纣为虐篡改遗诏。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有的错误可以挽回,有的错误则终生无法挽回。李斯在沙丘政变中背主变节,直接导致昏庸无道的胡亥继承帝位。这一大错一旦铸成就难以改变了。李斯变节虽然出于无奈,但是,背主变节让胡亥这样一个人登上皇帝之位,铸成大错。胡亥杀扶苏、诛兄妹、戮功臣,把李斯的政治盟友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当赵高所有的政敌都被杀戮殆尽之时,李斯就成了他最后的屠杀对象。
李斯身陷囹圄之时,仰天长叹,慨叹人世不公,但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诅咒黑暗,并不能清除黑暗;点燃光明,方能使黑暗消失。
如果李斯在沙丘政变中坚守臣节宁死不从,至多也是个死,但死得其所,而且赵高的阴谋未必能够如此顺利得逞。
李斯不懂得,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应当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则可能永远没有辉煌;但是,不接受平淡,则很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辉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
即使扶苏即位重用了蒙恬、蒙毅,自己失去了相位,但是,大秦帝国仍能存在。李斯自己虽然可能会失去权力、荣耀,却能带来整个帝国的平安和调整政策的契机。
唐代诗人胡曾在《上蔡》一诗中咏叹李斯的一生:
上蔡东门狡兔肥,
功成不解谋身退,
李斯何事忘南归?
直待成阳血染衣。
胡曾解读李斯悲剧结局的一生时,认为李斯知“进”而不知“退”。其实,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李斯难辞其咎的第二点是鼓励秦二世严刑峻法。
面对如火如荼的反秦大起义,李斯急啊。李斯多次想面见秦二世奏明情况,但是,此时的秦二世仍然不认为天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反而躲在深宫不见大臣,只和赵高商量国政。所以,李斯身为丞相却见不到秦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