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斯之死(第2/6页)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当时任秦国三川郡太守。秦二世为什么从他人手呢?要查的这个“贼”指的是谁呢?

原来,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

率领八百戍卒起兵反秦。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反抗中央集权专制的民变。

这场民变是怎么引发的呢?

自古官逼民反。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八百戍卒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由于大雨误期,无法按时到达。秦法严苛,“失期当斩”。面对赶到渔阳是死造反也是死的困境,陈胜、吴广选择了造反。

这场民变,最初参与的只有陈胜、吴广率领的八百戍卒,人数少,装备差,但是,星星之火,迅速酿成燎原之势。这场民变一下子点燃了整个大秦帝国子民长期积聚的强烈不满情绪。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整个大秦帝国境内,特别是山东六国立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秦大起义。

六国被秦兼并之后,六国王族的后裔一直没有死心。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后,响应最积极的是两类人:一是最苦的农民,二是六国王族的后裔。农民最苦,所以反抗性最强;六国王族后裔素有威望,所以他们迅速开展了各自的复国运动。一时间,六国王族后裔纷纷重建自己的国家,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全部复国,整个函谷关以东一片混乱。

陈胜、吴广还派出一支大军向大秦帝国的心脏关中进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郡守,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扼守通往关中的咽喉。但是,由于起义军的势力非常强大,李由无法阻挡来势汹汹的起义大军。赵高借此诬陷李由通“贼”。这就是所谓的李由通“贼”案。

李斯在朝中一向势力强大,所以,秦二世审查李由通“贼”一事很快被李斯知道了。

李斯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想求见秦二世,说明真相;但是秦二世在甘泉宫休假,李斯见不着。李斯也不是笨人,几次三番,进谏不利,他立刻悟出了真相。李由被审,他深感不妙。于是,李斯便写了一封奏章状告赵高可能谋反。

李斯这封奏书引用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两个史例:

一是子罕篡国。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人,他对宋桓侯说,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嘉奖赏赐,最讨厌的是杀戮刑罚。您是国君,嘉奖赏赐全归您,杀戮刑罚全归我。这样,您在百姓中肯定能落个好口碑,我管杀戮刑罚,肯定口碑很差。但是,一个国家既不能没有嘉奖,也不能没有刑罚。这样,美名归于君,恶名归于我。宋桓侯一听,有道理啊,就照此办了。只用一年,子罕就杀了宋桓侯,篡夺了君位。因为掌握了杀罚予夺的权力就能够控制各级官员,控制了各级官员就等于掌握了朝政,所以,子罕杀宋桓侯是水到渠成之事。

二是田氏代齐。齐国有个田常,他父亲在世时,百姓贷粮之时大斗放出,百姓还粮之时小斗收进,这一大一小,实际上是向齐国百姓让利,最终赢得了民心。到田常之世,他还继续采用他父亲那套办法,民心向之,最后赢得民心的田常杀了齐简公,自己当了齐国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田氏代齐”。

李斯说,赵高现在兼有子罕专任杀戮的权力,又有田常非比寻常的地位,我担心他会假借陛下的威信,图谋不轨。

秦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之后说,赵高只是个贱臣,国家安定他不会放纵自己,国家有难他也会忠诚不改。我非常信任他,您为什么怀疑他呢?我年少丧父,不懂得治国,丞相年龄又大,我靠不了多久。我不靠赵高,又该靠谁?赵高精明勤奋,下知人情,上体我意,您不要猜忌他(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李斯反驳,不对!赵高是个贱人,不懂事理,地位、权势皆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人卑鄙无耻贪得无厌,我认为他非常危险。

秦二世不但听不进去李斯的话,而且担心李斯会利用丞相之权杀死赵高,于是私下里把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赵高听后,对秦二世说,丞相最怕的就是我赵高。如果我赵高一死,丞相就真的成为齐国弑君夺位的田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