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斯之死(第5/6页)
李斯被胁从参与了沙丘政变,但是,他的头脑仍然非常清醒。他知道秦二世大修皇陵、阿房宫、直道、驰道,滥用民力,会惹出大麻烦,会拖垮大秦帝国;因此,他要进谏秦二世。此时的李斯已从沙丘政变时的变态恢复到常态,恢复到一个重臣的角色上来。但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他不但不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且严责大臣们办事不力。
秦二世责备李斯,我听韩非说过,尧治天下,宫殿极其简陋,吃的是粗米,喝的是野菜汤,生活条件赶不上今天的看门人。禹治大水,腿都累细了,手掌脚底长满了厚茧,面孔漆黑,最后累死在外,葬在会稽山,活得比奴隶都累。统治天下的人如果过这种生活,这绝不是贤者。贤人治理天下,一是能安定天下,二是能为自己争得利益,否则,为什么要当一国之君?所以,我想“肆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
恰在此时,李斯的儿子又添了乱。秦二世下令彻查李由失职一事,李斯害怕了,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曲顺秦二世的意旨,给秦二世上了著名的《行督责书》。
李斯当年曾上过著名的《谏逐客书》,并且凭此奏书为秦始皇挽留了大批六国人才,为大秦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也使自己一举受到重用,成为秦始皇的股肱之臣。所以,《谏逐客书》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章选本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
这篇《行督责书》同样青史留名,不过,它为李斯留下的却是千古骂名。
《行督责书》到底讲了什么呢?
“督责”,就是督察处罚。李斯在这篇文章里说,皇帝对臣民要进行严厉的监督惩处,以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此严厉的监督惩处可以达到两大目的:一是皇帝可以“独操主术”,天下臣民“救过不及”,绝对不敢对君王有非分之想;二是皇帝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还能操控整个天下。
李斯这篇《行督责书》助长了秦二世的淫威,让秦二世在专制、独裁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大秦帝国的危机也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表面看来,“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皇帝的权威得到强化。但是,这种强化却是以牺牲大臣权力、大秦帝国的长远利益以及天下百姓利益为代价的。
《行督责书》还给秦二世任意享乐人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依照李斯的意见,皇帝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是“以天下为桎梏”。在这种督责制度下,让别人为自己献身,自己尊贵;让自己为别人献身,自己卑贱。献身的人卑贱,接受献身的人尊贵,从古至今,无一例外(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贵。故徇人者贱,而人所徇者责,自古及今,未有不然)。秦二世看到李斯认为皇帝可以任意驱使臣民,自己可以独享人间欢乐,怎能不兴高采烈?
所以,《行督责书》一上,“二世悦”,但是,大秦帝国大危!
《行督责书》导致的后果是“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李斯为自保而上了《行督责书》,但是,《行督责书》却极大地强化了秦二世的个人独裁,而秦二世的个人独裁又成为李斯被杀的原因之一。
李斯之死的原因之三是难以抵抗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使皇帝高高凌驾于全体臣民之上,大臣的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一句话。尤其是秦始皇晚年,专横独裁,使群臣完全丧失了进谏的可能。昔日虚心纳谏的秦王赢政,已变成今天独裁专制的秦始皇。对于李斯等大臣来说,只能阿从,不得进谏。专制制度使大臣们无法行使臣子的职责,一切只能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一切只能以皇帝的好恶为行事原则。大臣们只能揣摩皇帝的意图来行事,这是秦始皇的悲剧,是大秦帝国大臣们的悲剧,也是大秦帝国的悲剧,更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独裁制度的悲剧。后世亡国之君无不因此而一个个丧失了自我调整、挽救国运的机会。
当李斯和所有的大臣只能考虑怎样去迎合皇帝,而无法考虑帝国的兴衰之时,这个帝国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活力。弥补专制帝国制度的失误,除非是皇帝去世,或者是皇帝的觉悟,或者是改朝换代,别无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