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7/20页)

早在英军刚刚进攻镇海之时,余步云突然跑到城中面见裕谦,请求不要开战,希望和英国人讲和,其理由是保全城中数万生灵,而且自己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三十多口人指望着他。

裕谦果断拒绝,并命令他必须坚守阵地。余步云表面表示遵从,结果当英军大举进攻招宝山时,怀着对裕谦的怨恨,余步云率先弃阵而逃。裕谦闻讯大怒,立即指挥镇海守军发炮阻拦,但余步云依旧率领亲兵逃往宁波。

招宝山、金鸡岭二山的失陷,使得裕谦布置的镇海整体防务如同被截掉了双臂。占领招宝山的英军,利用炮台山的清军大炮,居高临下地俯击整个镇海城,同时在火炮的掩护下架云梯开始攻城。裕谦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但在英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不得不退出战斗。

镇海败局已定,裕谦为了实现他与城共存亡的誓言,命令副将丰伸泰将钦差大臣的关防书送交巡抚,然后跪地向京城方向叩了三个头,投水自尽身亡。

镇海战事结束后,英军立即启动了攻打宁波的计划。

为了彻底控制舟山一带的海岸线,英军在攻占镇海后的八月二十八日(10月12日)继续北上,并一路进行测量和侦察,结果发现驻守宁波的清军毫无戒备,于是在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清晨,海军司令巴尔加率领八艘舰船以及七百余名士兵开始向宁波进犯。

当天下午,英军舰船到达宁波东城的灵桥门下,驻守这里的是从招宝山逃出来的余步云以及宁波知府邓廷彩,守军有两千余人。如果余步云事先做好防务工作,在宁波与英军是可以一拼的,可是这位坚决主张不抵抗的将军,早在英军到来的前一日就从南门逃往了上虞,英军未放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宁波。

宁波失陷意味着英军切断了大清帝国海路南北之间的联系,等于扼住了大清帝国的海路咽喉。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彻底愤怒了。

自开战以来,道光皇帝得到最多的奏报,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战败”和“失陷”。然而直到现在为止,宁波的失陷最让道光皇帝恼火。在他看来,可以接受战败的结果,但绝不接受未放一枪一弹就将城池拱手让人的事实。据说他看完奏报后,愤恨地扔到地上,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何以逆夷一到,遂尔失守?可见将懦兵疲,全无斗志。非逆夷凶焰竟不可当,实我兵弁临阵脱逃,几成习惯。

看来道光皇帝十分清楚他治下军队的真实模样。在这种现状下,葛云飞、裕谦等人的死虽然悲壮,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

然而,就算道光皇帝再清楚军队的涣散状况,除了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将临阵脱逃的余步云之流处斩之外,他也丝毫想不出办法来扭转军队的颓势。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人事上进行调整,派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奕经到浙江去收拾烂摊子。

4. 浙东惨败

英军接连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大清帝国的东南沿海形势已经极为紧张,其辐射效应已影响到了江苏、山东、直隶等省。英军已经发出警告,如果清政府再不考虑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将继续发动攻势。在这种形势下,大清帝国内部求和之风再次开始吹起。

先前由于皇帝陛下坚决主战,大臣们即使有求和之心,也只能憋在心里。而现在一败再败,英军又扬言发动新的进攻,皇帝陛下可谓是心急如焚,于是一些大臣又试探性地向皇帝陛下提出求和之策。

例如,御史黎光曙认为,定海和镇海之所以失陷,是由于排兵布阵过于单薄,未能层层设伏。在他看来,海防炮位应该设三层,第二层要强于第一层,第三层也应该比第二层坚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还不如不战。浙江巡抚刘韵珂则认为,自古以来对付夷狄,无外乎战、守、抚三种策略,如今战和守全都不利,而抚又不想去做,那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两位大臣虽然没有直接把话说出来,但意思其实已经很明确,那就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求和。

然而作为帝国最高的决策者,道光皇帝却不这么想。或许老板和员工的立场永远不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