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8/20页)

面对大臣们想要求和的议论,道光皇帝力排众议,继续坚持抗英主张。就这样,奕经继裕谦之后,成为钦差大臣奔赴浙江,继续和英国人较量。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四日(1841年10月18日),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与正蓝旗蒙古都统哈良阿,参赞大臣固原提督胡超,一起奔赴浙江。

奕经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永璋王的孙子,先后担任过乾清门侍卫、奉辰院卿、内阁学士、护军统领等职。道光五年(1825)迁任兵部侍郎,道光十年(1830)平定张格尔叛乱后,历任户部、吏部侍郎。

据《清史稿》记载,奕经是清朝皇室中“颇欲有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的人物。从其态度来看,他是和道光皇帝保持一致的主战派,本来大学士穆彰阿奏请奕经带着琦善前往浙江,但被奕经拒绝。他的理由是:如果决定和英国人议和,可以带着琦善;如果决定和英国人继续开战,那就不要带他。

奕经这种坚决主战的态度深得道光皇帝肯定。临别之前,道光皇帝亲自在勤政殿接见了奕经,希望他到了浙江后能够申明军纪,对官兵要恩威并用,力争扭转颓势。带着道光皇帝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奕经踏上了奔赴浙江的行程,此时他可谓是信心满满。对于先前琦善向英国人摇尾乞怜的做法,奕经颇为不齿,现在轮到他施展拳脚了。

虽然奕经不缺信心,但“尤昧兵略”的他并没有面对英国军队的资格。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终究会让他吃尽苦头。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一(1842年2月10日),奕经等人到达杭州,随后不久,各省调拨的援军也陆续抵达慈溪。在奕经等人的调度下,军队开始进行紧张的备战。奕经十分清楚此次来到浙江的任务,主要就是收复已经被英军攻陷的定海、镇海、宁波等地。针对英军火炮威猛以及清军自身武器落后的现状,奕经决定采取明面佯攻暗中偷袭的战法,一举收复三城。

从两军实力的对比来看,奕经的这种策略也算是比较对路。然而接下来他所做的事情,却让人大跌眼镜。

奕经身为皇亲国戚,本身就有皇族们普遍迷信的通病。这次对英作战,奕经在订下暗袭计划之后,首先做的并不是对将领们进行军事部署,而是召集一些当地所谓的“奇人异士”商讨用兵方案,又向位于西湖岸边的关帝庙求签占卜,得到“虎头之兆”后,很是欣慰。

具体的作战部署方面,奕经决定分三路对英军实施进攻。东路由海州知州王用宾统兵驻防乍浦,以部将郑鼎臣作为先锋,陆续渡海后潜赴舟山群岛及定海城内外预先埋伏,从水路进攻以收复定海。南面进攻分为两路,一路由总兵段永福统领,游击将军张富统兵作为后援,在慈溪西南三十里的大隐山集结,一半潜伏在宁波城外,另一半潜伏在大隐山,两部分人马进攻宁波;另一路由副将朱贵统领,游击将军黄泰弟统兵为后援,在慈溪门外地大宝山集结以进攻镇海。

除了上述三路之外,奕经还在宁波、镇海之间的梅墟预先埋伏士兵,用以半途拦截英军舰船,命余步云统兵三千在奉化堵防英军,文蔚领兵两千进驻长溪岭,而奕经则亲自领兵三千驻防绍兴以东的东关,以居中调度。

奕经的作战部署也还算是比较周全,但在作战准备工作方面,就非常不充分了。尤其是当英军派兵捉拿当地乡民,从被抓者口中得知清军有大规模集结的迹象后,奕经担心自己的作战计划会提前泄露,因此仓促地决定于正月二十九日(3月10日)夜间,发动同时收复三城的进攻。

段永福率领进攻宁波的清军率先打响第一枪,都司李燕标带领四百名勇士冒雨开始进攻宁波南门,在内应的积极配合下,杀死守门英军士兵后,冲入城内直奔府署。由于府署门坚墙高,清军一时间难以攻入,只得用火绳枪向府署内射击。英军很快就反应过来,成群的士兵冲出府署,用短枪向清军射击。在英军先进的短枪面前,清军的火绳枪很快失去优势。而且还有不少英军士兵爬上府署屋顶,居高临下向集中在街区的清军射击火箭,清军顿时伤亡惨重,遂溃败而逃。

天明之际,段永福率领大队人马赶到西门。由于英军已经有所戒备,将城门紧闭,段永福只得下令让士兵登墙强行进攻。可是由于城墙高大,此方案难度很大,即使是费力进入城内的清军士兵,也瞬间被英军打死。段永福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