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5/20页)
面对英军的几次进攻,清军虽然只获得小胜,但也说明裕谦加强定海防务所做的一切起了作用。令人忧虑的问题也有,比如敌方的几次小规模侵袭,已经使连日作战的清军开始面临困难的局面,其一是粮食短缺,其二是连日作战导致士兵们精神紧张而疲劳不堪。加之几日来风雨交加,清军士兵始终立于泥泞之中,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不过即便如此,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居然在此后不久,打出了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最为壮烈、最为荡气回肠的战斗。
英军二次进攻定海的兵力,舰船有五艘,汽船有三艘,登陆作战的兵力分为两个纵队,共计三千五百人左右,另外还有招募的一些当地的亡命徒充当辅助力量,总数上略超过清军。在火力上,清军在定海及土城上共架设了二十二门火炮,城垣周围有大小火炮四十门,另外水师战船上有十门铁炮。清军的作战武器是冷热并用,而英军的现代化武器的杀伤力则远远超过清军,仅一艘大型战舰的火炮就有七十至一百二十门不等。另外,由于定海孤悬海外,使得清军的后勤补给不能及时跟上。
其实,三个总兵最清楚定海前线是个什么状况,因此为了缓解紧张局势,三人曾经屡次请求身在镇海大营的总指挥官裕谦,希望多多增援火炮。但裕谦身边负责文案的人因为葛云飞性情耿直,在呈递文书时没有礼品馈赠,因此故意压下文书。进而此人又代替裕谦批复,说定海一地屡次要求增兵,实属小题大做,三镇总兵的这个做法,是为将来一旦定海失守而推卸责任,因此不能批准增援火炮的请求。
一个管文案的竟可以代替地方一把手批复关于海防的文件,足可以说明裕谦虽然在加强定海的防务方面确实很努力,但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到位。
例如,裕谦在分析定海防卫能力时,认为其众山环绕,东、西、北三面都可以屯兵,以及可以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定海防卫的优势所在。英军火炮固然威力十足,但不能登山进攻,清军的冷兵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即使陷入困境,以定海的地理位置来看,也可以乘夜撤回大陆。这种看法很片面。
看后来的战争过程,裕谦大营的兵力并不充裕,无法抽调更多的援兵增援定海,加上连日的逆风大浪无法渡航,使得定海成为孤岛。
裕谦到达浙江后,对镇海的防务十分看重,这一点从他将大营设在镇海就可以看出。然而定海和镇海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裕谦虽然也注意定海的防卫工作,但他认为镇海是浙江洋面的要口,定海则孤悬海外,并非完全可守之地。而镇海一旦有闪失,则直接关系到数省的安危,沿海一带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只有保住镇海才可保住大局。但他没意识到,定海是镇海的门户,门户一旦打开,镇海一点儿缓冲的余地也没有了。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定海等于失去了镇海这个大后方,进而最终造成了定海一战的惨败。
八月十七日(10月1日),英军对定海正式发起了总攻。这天拂晓时大雾弥漫,英军强行登陆后,便破釜沉舟将舰船遣走,以绝撤退之心。当时英军兵分三路,一路由东港浦入侵攻打九安门,一路强攻晓峰岭,一路由五奎山迎面攻打。
攻打九安门的英军遭到了守将王锡朋的顽强抵抗,不得已而转向进攻竹山门、晓峰岭。该地守军在英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有些不支,担任总后援的王锡朋派一部分清军援救竹山门,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支援晓峰岭,由此战争开始进入白热化—清军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但是在英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自身有着大量伤亡。
英军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连续不断地向清军发起一连串的进攻。清军的抬枪、鸟枪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导致枪筒红热发烫,不能继续装填火药,只得用大刀长矛与冲上来的英军展开厮杀,一下子就把清军的短板暴露在英军面前。一直到傍晚时分,疲惫不堪的清军终于未能阻挡住进攻,英军成功登上晓峰岭。负责援救的王锡朋亲自与登上峰顶的英军搏杀,不幸中炮被炸断一条腿,最终被英军乱刀砍死。当时王锡朋带领的寿春兵虽然奋力拼杀,无奈武器落后,最终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