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4/20页)
英军从厦门北上,主要目标是先前已经攻陷过的定海。
定海第一次失陷的时候,原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获罪受罚,道光皇帝改派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赴浙江总督军务,其具体任务就是收复定海。道光皇帝在给伊里布的谕令中写道:
如该夷入口滋扰,即开枪放炮,尽力歼除,不必因有天津禀诉一事,转滋顾虑……务须严加察访,以为进攻之计。
要计出万全,相机剿办,如英人投递书函,不准收受。
看得出来,道光皇帝在谕令中努力给伊里布吃下定心丸,希望他不要受到先前英国人在天津做法的干扰,全力做好浙江前线的督战工作,也希望他不要像琦善那样瞻前顾后地对英国人摇尾乞怜。
然而或许道光皇帝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的暗示,却找错了对象,原因在于伊里布是一个和琦善一样的人。
伊里布到达浙江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代表和英国人谈判,希望对方能够归还定海,而且为了讨好对方,伊里布多次派人送去鸡鸭鱼肉到英国舰船犒劳,可是英国人丝毫不为所动,直到英军南下进攻广东,才从定海撤兵而去。
当时有人将伊里布的献媚做法报告了上去,道光皇帝极为不满,最终将伊里布革职查办,改换裕谦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总督军务。
裕谦,蒙古族大臣,嘉庆二十三年(1818)进士,先后担任主事、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无论做什么官都颇有威望。裕谦是一个保守派,反对国家的任何改革,对英国人的入侵持抵抗态度,并随时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从裕谦过往的经历来看,他虽然不是一员武将,却有着战胜一切敌人的决心。道光皇帝或许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才让他这个文人掌兵。裕谦到达浙江后,立即采取措施,开始加强定海一带的备战工作。
裕谦作为一方军政长管,十分清楚打仗首先要凝聚士气,尤其是定海曾经陷落于敌手,因此凝聚士气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裕谦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在神像前发誓,所有官兵将与定海共存亡,并立下军令状,凡私自勾结英国人的,一经查出立即处以极刑。
裕谦十分清楚,定海之战先前之所以失败,除了英军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定海的守备工作严重不足也是战败的主因。虽然当时英国军舰已南下广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裁撤浙江的防务力量,甚至继续调兵遣将。他采纳了定海镇总兵葛云飞的建议,构筑定海外城。由青垒山西脚起,至东山脚止,筑土城一道,中间设碶闸三处,作为外抵海潮,内泄湖水之用,在城山地带选择要地安设炮位,使得本来孤悬海外的定海,有了防御工事。
应该说裕谦在定海的防务问题上,虽然做得还不是十分周全,但这种坚决抵抗外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在当时清政府上下已经习惯于承平之世带给他们惰性的情况下,已属难能可贵。
裕谦信心满满,不仅在于他已经构筑了防御外敌的工事,更在于他手下个个都是猛将,尤其是防守定海的三个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
裕谦到达浙江后,让三个人统筹协作共同防守定海—用三个总兵级别的将领防守定海,可见裕谦多么重视这里的防务。三位总兵到达定海后,针对防务进行了详细分工。郑国鸿驻守定海东侧的竹山门,葛云飞驻守北侧的晓峰岭,王锡朋驻守西侧的九安门,互为掎角之势,其中葛云飞与郑国鸿形成连营之势,王锡朋负责支援,三镇总兵所拥兵力有五千人左右。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日(1841年9月16日),英军舰船第二次到达浙江沿海附近,为了彰显拿下定海的决心,他们在舰船上竖起大旗,上书十个大字:宁镇要通商,定海永不还。
相比于第一次侵占定海,这次英军十分小心谨慎,原因在于他们探得裕谦已经下大力气做好了防务工作。他们先以小船在镇海县双基海口登陆,试图进一步探听虚实,结果被守备黄梦赉率兵击退。
八月十二日(9月26日),四艘舰船再次袭来,这一次的主攻方向是郑国鸿防守的竹山门。英军当时试图从水路进入竹山门。最先发现他们的是葛云飞,他立即指挥清军在半塘土城发炮轰击,将一艘英军较大舰船的桅杆击断。英军看到这一侧的清军防守较为严密,立即转至大渠门,又被镇标左营游击张绍廷在东港浦土城击退。此后的八月十三日(9月27日)至八月十六日(9月30日),英军又接连三次侵袭定海,都被清军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