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2/28页)
进入19世纪后,西方世界都在大规模地发展海军,清军的外海战船虽然多达八百九十多艘,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质量和英国相差甚远。首先舰船体积很少有超过三百五十吨的,而且通常只装备二至四门大炮,大炮还被固定在炮位上,没有瞄准设施,在波浪四起的海面上,射击准星毫无把握,甚至遇到大的风浪船就会沉。当时客观的现实是,与西方世界的海军相比,清军水师根本无法保卫大清帝国的海疆。
从战术角度而言,清军的落后也是全方位的。当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工业时代,清军的作战习惯却仍停留在中世纪乃至更为遥远的年代,列阵时冷热兵器混用,配备比例火器占百分之五十,排列顺序是火器在前,冷兵器在后。由于列阵密度大,在战斗中难以机动和发挥火力。而英军作战则采用的是“线式”战法,战术运用灵活,便于机动迂回作战,也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达到最有效的杀伤—平均可以高出清军六至八倍。
通过军队素养、轻型武器、舰船火炮以及战术等一系列的对比,清军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人,因此表面看起来,似乎后来的鸦片战争清军战败是一种必然。然而九龙山之战、穿鼻洋海战和官涌山之战三场前哨战的胜利,却又印证了落后未必就挨打的道理,至少在这三场战斗中,清军的表现远不像后世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堪,换句话说,英军虽然全方位领先清军,但并非没有薄弱之处。
通过三场前哨战的过程来看,英军明显兵力不足,前边也说过,就算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后,英军远征来到中国的最多也只有两万人,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雇佣兵,雇佣兵的战斗力和对战术的掌握理解与把握方面明显要差很多,因此英军整体在战斗力上不平衡,这也就决定了英国远征军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正是因为林则徐备战工作做得充分,使得英国人战斗力不平衡的弱点被放大,最终取得了三场前哨战的胜利。
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虽然武器先进战术领先,但英军毕竟是劳师远征,因此路远和大海的局限性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对英商采取断绝供应的做法,已经使得义律陷入了绝境,这也是义律决定采取武力措施的原因之一。就算是英军的供应补给有东印度公司作为支撑,但也仅仅是比英国本土距离近一些,在当时,运送来自东印度公司的补给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英国人虽然船坚炮利,但其优势主要还是在海上,后来的事实证明,离开了海上军舰的英军深入内陆后,其作战力量明显大打折扣。他们只能将战局控制在靠近沿海一线附近,甚至是只能集中在江海沿线的一个或几个点上进行作战,想要全线开战,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总体上来看,英军占有优势,但并非无懈可击;清军虽然全面落后,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且三场前哨战的胜利也证明了清军有打胜仗的能力,至少从狭义的鸦片战争这场纯粹的战争角度而言,清军并非注定就是失败者。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后,英国人的军舰到达广州,并没有吓倒林则徐,甚至广州的战局一度让英国人陷入困境,直到那个时候,大清帝国的高层们都不曾认为,自己会最终成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可是当英国人决定北上后,为什么这场战争的胜负天平却开始转换了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还是先从道光二十年的五月二十二日那天说起。
6. 从广州到定海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1840年6月21日),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集结,随后封锁珠江口,正式展开了对大清帝国的战争报复。
前边我们说过,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也没有对大清帝国正式宣战,但这绝不意味着英国人只是在海面上小打小闹。除了虎门销烟让英国人蒙受了巨大损失之外,事实上五十多年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人认为他们一直在中国遭受着不公正待遇,除了限制英国人的人身自由之外,贸易活动中也要经常忍受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当然,这不能成为战争的理由。
当时东南沿海是清政府布防的重点之一,其中广东驻军七万人,福建六万人,浙江四万人,江苏五万人。尤其在道光十四年(1834)律劳卑事件发生后,道光皇帝命令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进一步加强沿海布防。再加上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战备措施,至少使得广东沿海成为清政府海防地区的一道坚固防线,三场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