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0/28页)

两天后,英舰再次前来,两艘战舰(“剑桥”号和“多利”号)偷偷移向内洋逼近官涌,在它们身后还尾随着十余只舰船观察动静,意图再次偷袭官涌的清军。

清军发现英舰的举动后,立即分赴五处山梁,等待英舰进入射程之内立即开火,“多利”号连中两炮,不敢恋战,仓皇逃离,后面的舰船看到“多利”号溃败,也犹如丧家之犬向外洋退去。

官涌山旬日之内六次接仗,最终都以清军获胜告终,此后英国舰船被迫退出尖沙咀洋面,分散寄居在长沙湾、赤沥角等外洋地界,一直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

5. 中英军力对比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鸦片战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英国国内投票通过对华动武之后,英国正式派军舰攻打广州然后北上,最后一直到《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广义的鸦片战争概念,则是从1839年的九龙山之战开始,一直到1856年因“亚罗号事件”而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现在史学界所公认的,是将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从1840年英国军舰攻击广州开始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广义的概念则包括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

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揭幕战,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的胜利,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清军虽然武器落后,但由于林则徐事先部署得当,战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让义律想要以武力使林则徐改变条令的想法落空。

我们今天都认为,当年的那场鸦片战争之所以会败给英国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武器不如英国人,然而透过九龙山、穿鼻和官涌三次与英国人交锋全部获胜来看,大清帝国后来落败,武器落后似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之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后,装备更加精锐的英国军舰也没能在林则徐把守的广州占到便宜,只是北上之后才逐渐显露出两国的军力差距。

因此在介绍这场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鸦片战争之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中英双方的军事实力,看一看双方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因为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站在一个更加公正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1840年4月7日,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悄然到来。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英国议会举行了是否对华采取武力措施的最终投票,结果是二百七十一票赞成,二百六十二票反对,对华动武议案通过。单从票数上看,主战派似乎并不占优势,然而这其中有英国两党之间互相牵制的因素,并不能说明英国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同意对华动武。

从议案通过那天起,英国政府就开始组建所谓的“东方远征军”,陆续抵达中国,从军队的直观数量上看,可以说英国人简直是陷进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时清军的数量约有八十万,英国远征军包括后来逐渐增派的人员最多达到两万人,比例为四十比一。

但是清军的军事素养很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兵不满员。在那个还没有完全脱离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兵员对于大清帝国十分重要,可是当时大部分地区清军的花名册上都是空额,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临时招募人员顶替。

二、兵员成分复杂。当时清军的兵员可谓是瓜子儿嗑出来臭虫—什么人儿(仁儿)都有。放牛的、鞋匠、裁缝、地痞流氓等应有尽有。当兵吃粮雇人出操不再是秘密,清朝初年,八旗军入关时那种尚武精神早已经荡然无存。当时在西方人的眼中,清军士兵不过是一群肮脏不堪、面似乞丐的穷苦人。

三、纪律松弛。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必然会造成纪律松弛的现象。而且纪律松弛还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的操练上,很多士兵日常吸鸦片、嫖娼、抢劫、经商,等等,什么都干。例如道光十二年(1832)时,朝廷镇压粤湘桂边界苗民起义的一千名士兵中,竟然有二百名因吸食鸦片而被遣返。又如道光十四年(1834),驻守广州的清军,公开在洋行前的人行道上吸食鸦片。英国人评论说:清军是一支在陆地上全无能力的军队。当然,英国人的这种评价除了是建立在清军素养很差的基础上之外,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看到清军当时还是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作战观念中,这对于军事装备已经迈进工业时代的英国来说,无疑是极其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