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1/28页)

说完军队素养,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人眼中的清军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除了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依然是当时清军的常规装备之外,清军也装备了一些火枪和大炮。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都是用火绳发火。鸟枪长六点一尺,重六斤,长短不一。抬枪比鸟枪更大更重,十二、十三到三十多斤不等,再重的就叫抬炮。

关于抬枪的发射操作方法,《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是这样记载的:

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又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被带,又一人将枪尾托空,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二点三两,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

从上述记载来看,抬枪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武器,而鸟枪却也轻便不了多少。鸟枪的射程稍微小于滑膛枪,抬枪倒是能超过,但速率和命中率都不如滑膛枪。鸟枪射击速度为每分钟一发以上(以上是个大概念)。另外,清军的火药质量很差,为黑色火药,不仅力量小,而且影响射程,再加上火药粗细不均,也大大影响了射击的速度和威力,枪管炸裂事故亦时有发生。

反观当时英国军队,枪支方面一律配备滑膛枪,采用燧石发火,一次可以发射三十发子弹,射程为三百码(约270米),瞄准射击距离不超过一百码(约90米),每分钟可发射二点三发子弹。火药质量方面,当时西方虽然还没有出现无烟火药,但在黑色火药的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例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末,原福建水师提督陈介平用购得的英国火药放在中国鸟枪中试射,经过射程计算,发现比清军的枪支射程高出四倍。后来用经过改制的火药在江南、广西等地清军的鸟枪中进行试验,射程达到了二百六十码(约250米)。

总的来看,清军使用的枪支和英军使用的燧发枪相比较,鸟枪射击目标所使用的时间比燧发枪多一倍,而且射杀范围小。如果同样射击一百米远的相同目标,鸟枪比燧发枪要多用二至三倍的弹药。因此,从枪支的性能上来看,可以说英军已经领先了清军一个时代。

除了枪支这种轻型武器外,双方需要对比的还有重武器,那就是大炮。当时清军大炮数量虽然不少,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弹药爆炸威力不够和命中度不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就相当于说一辆自行车除了车铃铛不响之外,其他没有不响的地方一样,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对于大炮来说,弹药威力和命中率无疑是最重要的。爆炸威力差源于火药质量,而精度不高则主要是因为火炮机动性能差,炮身重而且缺乏炮架。反观英军的大炮,在铸造、发射炮弹、炮膛精度和炮弹质量方面全都优于清军,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进攻来自于海上,这场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一场海战,因此水上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英军当时的海军是世界最为强大的。早在16世纪末,英国人为了适应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掠夺的需要,就开始特别重视海军的建设。前边我们说过英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及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后,事实上就已经成为欧洲的头号海军强国。再经过18世纪与法国的多次较量后,彻底将法国势力从北美和亚洲排挤出去,进而成为称霸世界的殖民霸主,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鸦片战争爆发的十三年前,英国首先将蒸汽机装置在现代军舰上,使军舰可以不受风向和水流的影响,进而加快了航速,增强了其机动性。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不长时间里,英国的大型战舰已经有二至三层夹板,分别可以配备七十至一百二十门火炮,有可发射三十二磅实心弹的加农炮,也有可发射爆炸弹的大口径加农炮。至于数量方面,以1836年为例,当时英国已经拥有大小战舰五百六十艘,而且有着丰富的海战和登陆作战经验。

反观清军的海军力量,如果用一个数字来概括的话,可以说就是零。中国的海岸线当时虽然长达一万八千公里,清政府虽然也建立了内海和外海水师,并在少数口岸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但当时的水师主要任务在于防止走私和缉捕海盗,而不是能赢得一场海战的胜利。因此在战船的制造上,不是考虑如何在海上作战,而是考虑如何更适于追捕走私船和海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