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雅量从容(第5/12页)

傲然携妓出风尘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身份是名士,职业是宰相。有人说他还是军事家。我告诉你:那是谣传。

他不是。

但并不意味着他打不赢一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战争。

他的一生,既实现了政治抱负,又保持了名士风度。从这个角度,他在中国传统士人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超越了作为同行的李斯、霍光、曹操、诸葛亮、王猛、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

唐朝诗人李白狂傲不羁,一生只低服谢安,并为他写诗十几首。

魏晋名士必会清谈,谢安之功远非最佳,顶多排第八(在刘惔、殷浩、支遁、许询、孙盛、王濛、韩伯之后),但综合实力却是东晋名士里的首席:优雅、旷远、放达、从容、洒脱、高迈、飘逸、宁静,这些词都能用在谢安身上。

谢安出生于会稽山阴,父谢鲲,位列两晋之间的名士集团“江左八达”之中。

东晋初建那一年,谢安四岁。当时,后来的权臣桓温的父亲桓彝到谢家做客(桓彝和谢安的父亲谢鲲同列“江左八达”之中),看到小孩谢安后,称奇:“此子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

王东海即名士王承王安期。

从东汉到魏晋,一个人要想有盛名,必须得到前辈的称赞和同辈的褒奖。

谢安就是从四岁时进入大家视野的。青少年时的谢安,“神识沉敏,风宇条畅”,虽年纪不大,但已精通老庄。他曾拜访名士王濛,清谈累夜,告别时,王濛望着谢安的背影对儿子说:“此少年清谈起来孜孜不倦,而又气势逼人。”

宰相王导也特别器重谢安,名士相推,谢安必须火了。

及至青年,众家名族都想以谢安为婿,但最终谢安选了东晋第一狂士刘惔的妹妹。

有几个人能进入刘惔的视野?但他最后将妹妹嫁给谢安,这从另一个角度足以说明谢安之优秀。

谢安虽然青年时代就已经名扬海内,然无意仕途,隐居在山水奇美的会稽的东山。

作为京城建康后花园的会稽,是东晋士人真正的文化和精神中心。即使在朝为官的,很多人在会稽也建有自己的休假别墅。

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东汉以来,如果你想走仕途的话,最好先去隐居。慢慢地,朝廷就会求着你出来做官了。当然,并不是说谢安隐居是为了以后的仕途,但他长期隐居却是事实。

四十岁之前,谢安隐于会稽东山,与许询、孙绰、王羲之、支遁等人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

当然,并不是说谢安就一直待在会稽,他还是经常回京城建康。

东晋自成帝咸康年间到穆帝永和年间,王朝闲暇,清谈更盛。王羲之对清谈不感兴趣,所以谢安每次都是和许询、支遁结伴去京城建康的。

这期间,朝廷屡次召其为官,均被拒绝。见此情况,刘惔便说:“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

扬州刺史庾冰以谢安有重名,必欲招之,多次逼迫,谢安不得已,到扬州走了一遭。

一个多月后,谢安就又告归了。随即,再次被朝廷任命,但仍旧无意。不久后,吏部尚书范汪又一次推举,谢安又以书拒绝。这一次,朝廷急了,以谢安历年征召不至,而下令终身禁锢其仕途。

谢安闻之大笑,仍高卧东山,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

隐居于会稽的东晋士人,在寄情于山水、享受林泉高致的同时,也不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士人,也是“会稽精神”的真谛所在。

谢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风格奢华,在东山隐居时,不仅别墅华美,而且还蓄了很多歌妓。

到这个时候,谢安已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而且朝廷也发誓不再起用他。但时为宰相的会稽王司马昱有自己的看法:“谢安石既能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再若召之,将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