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7/15页)

司马颖遂诛杀陆机、陆云兄弟。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这是陆机的诗。他死时,唯一的遗憾是连累了弟弟陆云。

在刑场上,陆机望着弟弟,热泪盈眶。一向柔弱的弟弟没有哭,而是劝慰哥哥:跟随哥哥一起赴死,我已经很满足了。

陆机仰天长叹:“江东华亭那好听动人的鹤鸣,我们兄弟还能听到吗?”

二陆之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二人之死彻底终结了江东士人在中原求官的欲望。

陆家兄弟的身影,终被封沉于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哥哥陆机的呼吸,因为他留下了一幅叫《平复帖》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千年来,躲战火,避灾难,而保存流传至今。

年轻的卫公子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西晋后期第一美男子,又被称为中兴第一名士。

他的祖父就是诛杀钟会和邓艾的西晋重臣卫瓘。

卫玠五岁时,卫瓘说:“这孩子真是可爱,当是奇异之才,只是我已老,不能看他长大了!”

后来,卫瓘等人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楚王司马玮之手。卫玠因当时正待在大夫那儿看病,和母亲逃过一劫。

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在政治上是个边缘人物,却不妨碍他成为洛阳最耀眼的明星。

卫玠不仅形貌俊美,而且风神优雅,皮肤尤其好,所谓“晶莹如玉”,很多人都不敢跟他走在一块儿。

卫玠的舅舅王济本来就很洒脱了,但人们一提到他的外甥,这位舅舅便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卫玠喜欢坐着小羊车漫行于大街上。洛阳的姑娘们看到,便迈不动腿了。后来,名士乐广的女儿有幸嫁给卫玠,引来全体洛阳美女的叹息。

卫玠身体不好,从小体弱多病,甚至“不堪罗绮”,弱得连绸缎都经受不住。这种羸弱,造就了他忧郁的气质,他也就更具有名士风采了。

卫玠善清谈玄理,是很能说的。

但由于身子弱,母亲叮嘱他,平时不能随便说话,故而很多时候他都保持缄默。

物以稀为贵。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更崇拜带有神秘气息的卫玠了。公子总在沉默。但他不是装,而是真有才华,只要一开口,就能把清谈场上的其他人制伏。王衍的弟弟王澄在当时已大名鼎鼎了,但“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

关于卫玠在当时名士中的地位,用当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佐证:“王家三子(王济、王玄、王澄),不如卫家一儿!”

卫玠生逢乱世。

永嘉时代,胡族入侵,中原大乱,四海南奔。

卫玠是在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离开洛阳的:“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这是晋人的伤感。

意思是,渡江时,面对茫茫江水,想起家国之变和无常的人生,卫公子不禁神色凄惨:“人生在世,只要有些情感,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忧伤!”

这句话,在东晋初年流行一时,因为扎到了很多南渡的中原人的痛点。

过江后,卫玠来到江西地界,也就是豫章郡,当时属于王敦的地盘。这里一度是名士们的中转站。很多人,经这里辗转建康。

在豫章,卫玠遇到名士谢鲲,二人彻夜长谈,王敦反而被冷落一旁。

尽管如此,王敦还是插了句话:“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王澄)若在,当复绝倒!”

卫玠本来身体就羸弱,这连夜长谈,还真使他病来。

卧床的卫玠,多少感觉到王敦有乱臣凶相。于是,聪明的卫公子,在身体稍好后,就找了个机会,匆匆告别王敦和谢鲲,踏上了前往建康之路。

此时东晋政权还未建立,司马睿与王导正在网罗名士。

一听卫玠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建康民众更是倾城观看这位中原顶级的名士。

由于人多如墙,使马上的卫玠行进缓慢,终于到王导府邸,又被王导拉着彻夜长谈,加之长途劳顿,所以来建康没两天,卫玠再次卧床,不久后竟死去了,时人唏嘘不已,称:“看杀卫玠!”